澳大利亚两家主流报纸本周突然传出消息,报社数名高级编辑人员已宣布辞职,因涉及该国传媒业的重组整合,此事备受关注。分析人士指出,本轮媒体重组将推动澳传媒业更加适应数字化要求,深刻改变某些媒体采编结构、内容风格和盈利模式,并可能带来股权过于集中、内容同质化等新问题。
据当地媒体报道,辞职事件的主角为菲尔费克斯(Fairfax)传媒集团旗下《悉尼先驱晨报》总编辑(SM H )彼得・弗瑞(Peter Fray)和墨尔本《时代报》(The A ge)总编辑保罗・拉马吉(PaulRam adge)等人。
近期,这个号称澳洲最大多媒体集团的传媒巨头正经历“刮骨疗毒”式的大重组,其调整范围之广、措施之激进为数十年来所罕见。重组不但触及员工生计、也冲击一些资深媒体人新闻理念和事业坚守。据悉,弗瑞等人决然请辞时,“心情复杂”、“情绪激动”,某些编辑人员当场落泪。
以谋变图存为口号,菲尔费克斯集团上周宣布将裁员1900人。此外,集团还酝酿整合编辑部,改换旗下报纸板式,采取数字化营销方式,实施所谓的“根本性变革”,以顺应数字化时代。按照既定安排,集团将加速数字化订阅策略,对数字化终端用户推广网上“分级计费”模式,并逐步推广应用范围。菲尔费克斯首席执行官格莱格・海伍德(G regH yw ood)认为,此举将有效减少印刷、配送成本。
此外,集团还有意合并《悉尼先驱晨报》和《时代报》两个报社编辑部,将现有大报版式调整为更加紧凑的小报,一来方便读者携带,二来节约成本。集团还决定把报社采编人员裁减200人,并关闭两处印刷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菲尔费克斯集团的此次战略重组,并非管理层心血来潮,而是源于十余年来数字革命带来的挑战以及传媒方式和市场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由此可见,此次重组不是什么先见之明,而实属亡羊补牢。
纵观十多年来历程,菲尔费克斯非但未能有效借力于数字技术革命,反而受制于子媒体过多、成本过高、效益偏低等弊端,以至旗下某些主力媒体日渐式微。由于应对新兴网络媒体乏术,两家报社的广告收益逐渐流失,发行量更是连年下滑。
为应对数字化挑战,菲尔费克斯集团将旗下实体分割为“数字媒体部”和“印刷媒体部”两大部分。但因缺乏内部统筹,负责新媒体业务的“数字媒体部”不断蚕食兄弟纸质媒体的市场份额,内耗严重,实际新增广告收入不足。
另外,据菲尔费克斯最新统计,在集团旗下都市类媒体受众中,纸质媒体读者仅占23%,数字化终端读者占77%,而这些媒体却仍在印刷、制作、发行和配送领域耗费大量成本,占其总成本30%以上。财务方面,从2004年到2011年,尽管菲尔费克斯营业收入从17.67亿美元增至24.66亿美元,净利润也由2.08亿美元增至3.96亿美元,但成本基数居高不下的弊端却未得到有效解决,集团总体效益不高,股票收益率不甚理想。受此因素影响,菲尔费克斯股价从2004年的每股4澳元左右震荡下跌至今天的每股0.55澳元左右。
展望全局,菲尔费克斯的变革仅是澳传媒行业经历空前变局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澳洲传媒业正经历一场全行业变局。当局者试图以实体合并、人员精简、业态转型、股权调整,以使相关媒体实现转型。
当前,传媒巨头默多克的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也在酝酿重组。
此外,矿业财阀加紧染指媒体,谋求投资多元化和舆论影响力。澳大利亚矿业巨头汉考克勘探公司董事会主席吉娜・莱茵哈特近期增加持有菲尔费克斯集团和澳大利亚十号电视的股权,使其所持有的这两家媒体股权分别增至19%和10.6%。
据当地媒体报道,莱茵哈特素来以菲尔费克斯的“拯救者”自居,称她的投资将使身处困境的菲尔费克斯具有“可持续性”。目前,莱茵哈特要求在菲尔费克斯董事会增加其董事席位,并试图干涉相关媒体的编辑自主权,否则将抛售菲尔费克斯股票。
莱茵哈特在传媒业的大手笔,已引起澳政界反弹。包括通讯部长斯蒂芬・康罗伊在内的一些高官担忧,矿业资本控制媒体股权会威胁舆论公正,并加剧媒体所有权的垄断,因此应加强立法加以限制。
目前,澳大利亚媒体所有权集中度较高,全国主要城市的12家报纸中的11家归新闻集团或菲尔费克斯所有,这两大传媒集团旗下的都市媒体发行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4.2%和26.4%。
(新闻来源: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