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评论:洋面孔背后的危机诉求

    19-4-2012 01:12| 发布者: autumn| 查看: 4| 评论: 0

    摘要: 笔者认为,这背后也有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策略。上述跨国巨头的运营管理早已高度集约化、分布式,核心竞争要素如决策平台、技研平台、融资通道仍固守在海外,只有

    洋总裁回流风,笔者认为,应该不脱短期的危机诉求。因为,多年来,跨国公司经历了一场“去魅化”过程,累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光环,正快速褪去。

    以往被掩盖的涉及产品、战略、组织以及商业伦理等问题,甚至种种不堪,正进一步暴露。

    事实上,上述洋总裁进来的公司,几年来,要么正处于战略转型期,需由熟悉整体转型方向与战略的洋总裁强化、监督本土执行力,要么发生过严重的公关危机,需要借总部力量,重塑商誉,为下一轮竞争奠定基础。

    惠普、微软就处于战略转折点上。前者PC业务尾大不掉,几年来在“IBM化”、“苹果化”的岔道口犹豫;而微软则在被动多年后,开始在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领域全面发力。对它们来说,在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落实战略,每一步都必须慎重,小心翼翼,它们已没有太多傲慢的资本。

    而公关危机也是层出不穷。几年来,苹果、惠普、戴尔、谷歌、IBM、SAP等跨国巨头在本地全部栽过跟头。过去问题大多集中在产品与服务层面,而今,商业伦理、供应链等层面,随时可能被曝晒,并重创商誉与品牌形象。

    两年前,惠普便曾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商业伦理危机,并直接重击了它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截至目前,惠普中国PC业务已被宏碁超越,笔记本业务甚至一度落在前四名之外。

    巨头确实需要强有力的商誉重塑策略。危机发生后,它们的中国团队与总部之间的沟通效率,以及对公众的反馈,往往慢如蜗牛,留下了傲慢印象。

    美国企业管理大师史考特·派瑞博士曾考察全球7万多名经理人12项基础能力,结论是,中国本土经理人的管“事”与认知能力较佳,但与“人”沟通表现较差。美国经理人“对事”与“对人”的能力上差距甚小,比较平衡。

    但对中国企业、产业界来说,却有必要跳出本土,将这一现象放在全球化舞台中去审视。

    笔者认为,这带有自发性的一幕,折射出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以及泛互联网时代的真正来临。它应该也是《世界是平的》一书主题的新延伸。

    这一幕背后,全球区域市场的竞争壁垒正持续降低,甚至局部消除。跨国公司,这种超越国家主体概念的力量,开始进一步超越肤色、语言甚至文化的障碍。这一趋势下,一个宏观战略中人的要素,甚至开始变成一个个无差异的功能模块。

    笔者认为,这背后也有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策略。上述跨国巨头的运营管理早已高度集约化、分布式,核心竞争要素如决策平台、技研平台、融资通道仍固守在海外,只有营销与渠道、生产、人力等要素集群化、本地化。以苹果为例,中国分支直接投入有限,它的平台化特征几乎吸纳着中国所有的竞争要素。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隐含着双重压力。一是市场门槛、壁垒日益降低,过往倚重的本土要素,已很难成为根本差异,它们一出生就将面临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二是当它们尝试“走出去”时,将面临平台的集约与竞争要素集群化的难题。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如晨) 王凤枝

    最新评论

    每日推荐
    热点排行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