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下定决心,要将对日本经济的使命感置于经营利益的最大化之上。今年,他仍然坚持在日本国内年生产300多万辆车的目标。这样的做法迎来了不少钦佩之声,因为人们知道,在电力不足、日元飙升、需求萎缩的今日日本,实现这一目标实在不容易。 这是很多日本大公司面对的现实,他们曾经被视为世界上最懂“制造”的公司,是日本经济最为宝贵的财富,但是,世易时移,日本制造早已失去光彩。 “在日本制造是不合理的。”丰田章男自己也承认。研究机构的一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在日本生产得越多,利润被侵蚀的就越多。丰田大约50%的汽车在日本生产,预计在截至3月的财年中,其净利润将下降一半。而日产(Nissan)只在国内生产四分之一的汽车,预计利润下降9%。 与成本压力同样可怕的,是消费者的冷淡。能够在全世界引领风潮的日本产品越来越少,最热门的电子产品是“苹果系”,能与其一争高下的也许只有三星的智能手机,依靠稳步增长的这一业务,三星集团去年的销售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可是,谁还能想到什么同样吸引人的日本明星产品么? 因为电子产品出口低迷,1月份日本的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减少9.3%。日本财务省此前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今年1月份贸易逆差为14750亿日元(约合1169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1万亿日元大关,创下1979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单月新高。去年日本的对外贸易时隔31年出现逆差,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逆转。 日本媒体将“偶像的坍塌”归因于“六座大山”:日元升值、电力不足、过高的企业所税率、姗姗来迟的贸易自由化、严格的劳动规定、应对全球变暖的负担。不过,在很多“旁观者”眼中,抛开灾难的影响,缺乏活力的日本制造其实早已现出老态。创业者们的创新精神,在陈旧的公司体制中日渐消磨;保守的作风,贻误了市场机会;政府决策者有时也让企业迷茫,对于制造业“空心化”的恐惧可能让日本经济钻入“死胡同”。 “衰老”是难以抗拒的自然规律,对于企业也一样,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在不同的时代被世界瞩目,当日本制造站在了兴衰的“十字路口”,我们又能获得怎样的机会和启示? 谁把日本制造拉下神坛? 韩国媒体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故事。蜘蛛侠急速飞过一块广告牌,那个位置原本悬挂着三星电子的广告牌,但在《蜘蛛侠》的首映中,它却“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USA TODAY》的广告牌。原来,该电影的制作工作室是日本索尼的子公司,索尼认为没有必要为“死对头”三星电子搞宣传,于是通过电脑处理,将三星抹去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总是喜欢把这两个公司、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一个被描绘得蒸蒸日上,另一个则是江河日下的颓废形象。这让索尼和一些日本公司变得敏感和恼火。 天灾和日元升值 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 日本制造度过了厄运连绵的两年。首先是自然灾害。东日本大地震令日本东北地区工厂受到重创,零件供应链中断。半年之后,泰国洪水又给还在恢复中的日本公司当头一棒。在泰国的7个工业区中,共有450家日本上市企业设立分厂,洪水冲毁了很多日本工厂。有日本媒体报道说,泰国洪水使日本上市企业减少收益7000亿日元。 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还有日元升值雪上加霜。 即将卸任的松下社长大坪文雄在解释公司今年平板电视业绩不振时表示:“尽管韩国厂商在技术水平及设计的先进性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我们也受到了日元急剧升值的影响。”日元兑美元汇率从2007年年中开始了其高达40%的升值旅程。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这些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日本制造业出现滑坡,是日本产业结构弊端的必然表现。日本制造业和日本公司本身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才是日本制造走下神坛的真正推手。 领导体制僵化 社长至高无上没有质疑反省 在日本问题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眼中,领导体制的僵化是日本公司的顽疾之一。“历史越长,暴露的问题就越充分。” 松下幸之助和盛田昭夫开创了日本制造激情澎湃的时代。张瑞敏就曾坦言,松下坚持“服务第一,销售第二”、顾客至上的经营观、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对海尔影响深远。 然而,正如日产CEO卡洛斯·戈恩所说:“日本企业造就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工人,但没有造就全世界最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上周卸任的松下总裁,当记者追问去年公司有如此巨亏,作为一把手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时,他只是避重就轻地回答‘我的责任是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接班人’。”金柏松告诉记者,在日本文化中,社长地位至高无上,不能提出批评意见,没有质疑、反省和检讨。人员晋升讲派系、讲关系、论资排辈。“上去的人犯了错误,在下一任才显现出来,责任应该怎么追究,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接班人排队的领导体制,产生了巨大的问题,让企业老化、缺少活力。 这方面,韩国公司显得灵活的多。三星电子核心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财务总监、高级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管理着公司每年数十兆的流动资金,左右着公司的资金政策,但看看他们的履历书,却没有几个人毕业于名牌大学。 技术保护主义 错失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进入中国仅仅是以产品占领市场,而不想转让技术,更不用说与中方伙伴共同发展。这种方针在很大程度上让日本企业在中国丢失了不少机遇,让欧美厂家在中国先行了一步。现在,日本公司在他国建立合资公司的门槛已大大降低了,但金柏松认为,在一些领域,日本公司已经错失了享受全球化红利的机会。 而在本地化方面,韩国与欧美公司往往有着更大的决心。山东省威海市将距离三星公司附近1000米的马路命名为“三星路”,这一名称的有效期一直持续到2051年,三星还可以在路旁设置广告牌,此举是为了感谢三星电子在此设立了打印机工厂。 有分析人士指出,任何国家不能无止境地增长,在工业时代,日本企业以管理为重,但过度管理以后,企业的开拓性就会受到限制。尽管如此,日本的技术能力仍然很强,如果能破战略上的瓶颈,日本制造仍然有东山再起的潜力。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日本问题专家金柏松: 日本制造竞争力下降是长期趋势 还看不到转折向上的势头 记者:有人认为,日本制造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也有人更乐观地认为,日本公司仍然掌握着核心技术,日本经济从灾难中恢复的速度也比想象中快,您如何看待日本制造业的未来? 金柏松:从我的研究看,日本制造业的竞争力、市场份额、发展潜力都在下降,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日本无论是在家电、半导体、汽车还是钢铁、造船等领域,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随着经济走下坡路,日本制造业在高端、中端和低端领域可以说都受到了崛起的竞争者的挤压。 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彩电、电脑等领域已经取代了日本的领先地位。在高端制造上,受美国影响,日本的发展空间已经很狭小。英特尔、微软等企业先是发起了IT产业革命,近两年,苹果等公司又对日本制造发起了新一轮的冲击,美国制造业复苏,通用汽车在去年再次成为全球销量最高车企,排名第二的是德国大众,日本丰田已经退居第三。在低端领域,中国在办公机械、家电等领域的产品在质量、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有广阔的市场。 在一些短期因素影响消除后,日本制造可能维稳,但是在激烈的竞争里,我们似乎还看不到转折向上的势头。 保守消极让他们束缚了自己 记者:我们看到很多的日本公司展开了变革,或者转向更新的行业,比如新能源、医疗等,他们是否会在这些领域成为新的领导者? 金柏松:在这些领域,日本制造的技术优势确实存在,但是,影响他们的,更多的时候是保守、消极的市场战略思维,这让他们自己束缚了自己。 举个例子,日本推出了一种家庭使用的太阳能小型发电站,一个家庭安装以后终身使用,其发电量除了能够满足家庭使用外,如果有剩余,国家还会收购,这种产品的价格是300万日元,相当于不到24万元人民币。产品其实很好,但因为一次性投入较高,在日本始终普及不了。日本的太阳能技术成熟,比国内生产的太阳能产品效率高得多,如果能够采取全球化的生产,比如在中国制造,成本会大大降低,产品才能够很快占领市场。但是,日本公司不愿意把最先进的产品在他国制造,而是尽可能地留在国内。 再看看美国,它把自己发明的很多太阳能发电的新技术拿到中国来制造,产品已经迅速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返销美国。因为销路太好,美国前一段时间还要提起对中国的太阳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过很快遭到了购买方的反对,因为这样一来,价格要上涨一倍,美国公司还特别成立了反对政府制裁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协会。 对“空心化”的恐惧只是借口 记者:但是,日本国内一直在讨论“空心化”的问题,反对者认为制造业外移将加剧失业率上升等国内经济问题。 金柏松:对“空心化”的恐惧更多的是一种说辞,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等经济学的方法论证,看看保持多少产业就不会发生“空心化”,在一些领域是可以更加开放的。这不应该成为阻挡日本制造业发展的理由。 太阳能市场的丧失是正在发生的事。其实,日本在这些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教训,比如以前的手机、电脑,日本公司都曾经有非常先进的技术,有很好的产品,但是受到了保守战略思想影响,没能获得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中,追求全球化生产、全球化的市场是大势所趋。 日本制造的坏消息 ●2011年,自1980年以来日本首次出现贸易逆差,逆差约合2030亿元人民币。 ●索尼目前的市值大概是三星的1/8,苹果的1/24。 ●日立结束65年彩电生产的历史,从今年开始将彩电生产业务整体外包出去。 ●2011财年夏普预计净亏损38亿美元,这是夏普百年最大年度亏损。 ●松下净亏损预计将扩大到102亿美元,或创日本制造业企业年度亏损新高。计划出售东京分公司大楼。 ●2月27日,日本芯片巨头尔必达申请破产保护,成为日本制造业史上最大破产案。 ………… ■背景 日本制造欲推倒重来 复兴日本制造的自救活动已经展开,这被视为日本制造业“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推倒重建。 最近,日本的大公司们纷纷换上了“年轻的总裁”。松下电器上周宣布,55岁的津贺一宏将接替66岁的大坪文雄出任松下电器总裁。索尼公司也在上月正式宣布,51岁的副总裁平井一夫升任总裁。平井将成为索尼历史上继已故公司创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后最年轻的总裁。 然而,这些“年轻人”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日本大企业所披露的2011财年业绩预期均显示,家电及汽车出口企业的全线溃败是行业性的。 除了重新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大企业正急于开拓新的收益来源,他们或转向新的领域,或开拓原来被忽视的市场。索尼为加强医疗相关业务,正力争与深陷财务造假丑闻的奥林巴斯开展资本及业务合作。松下、东芝及日立等则致力于旨在有效利用能源的新一代环保都市“智能社区”的相关业务。日产汽车正在探讨恢复“达特桑”品牌,打造面向俄罗斯、亚洲等新兴市场的品牌。 日本的经济团体则希望推动日本公司加强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搭上亚洲经济增长的快车。 “消失”的日本制造 不知不觉,日本制造已让出“主角”的地位。女白领林山无比感慨地怀念“想当年”用过的一款索尼手机,“简直太好用了”,而眼下她使着两个手机,一个老“苹果”打电话,一个大屏三星用来上网。是啊,谁还能数得出像样的日本明星产品吗? 周末,以年轻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群的顺电家电,苹果产品和其配件产品占据了不大店面里最核心的位置。紧靠它的笔记本展示区,三星和联想的出样最为丰富,如果算上IBM,联想占据了4排货架,再远处,几款索尼笔记本电脑是这里销售的仅有的日系笔记本产品。 在传统的家电卖场,情况并没有好多少。“有一些消费者还是认日本品牌,主要是追捧夏普的面板、索尼的液晶和松下的等离子也还可以。但是主要就这三个,其他品牌就很一般了。”销售员小袁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老销售,小袁还记得日本电视的鼎盛时期。一个是显像管电视刚成熟的时候,刚刚改革开放,索尼、日立、东芝、松下,很多日资品牌进入了中国市场。第二个阶段是在2007年到2008年液晶电视的高速普及期,夏普、索尼有面板及显像两大核心技术,市场份额激增。“那时候,液晶电视的价格大概是现在的三四倍,日本的液晶电视32寸的要10000元,现在2500就行了。” 但是,第二次辉煌并没有持续很久。从2008年开始,韩国的三星渐渐开始扮演彩电市场风向标的角色,“LED和3D电视风潮,都是三星最先掀起的。”小袁说,韩资品牌的形象和份额获得了大幅提升。 正是这几年,日本制造在走下坡路,三星电子及现代汽车等韩国竞争对手的势力却因为韩元贬值而不断增强。日本企业与韩国企业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调查公司Display Search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前3个季度间各品牌的平板电视在全球销售额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韩国的三星电子占22.8%;LG电子列第二位,占13.9%;日本的索尼及松下分列第三、第四位,分别占11.0%和8.2%。 在这一时期,技术和面板成本的下跌让中国的国产品牌也有了“上位”的机会,国产品牌有更大的价格空间和合资品牌博弈,国家的扶持和合资品牌在二三级市场的渗透能力不强,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刘映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