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1年上海市微型计算机及液晶显示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其中有四款不合格产品,神舟电脑两款天运系列产品以及清华同方、七彩虹的各一款产品,原因皆是“辐射骚扰”。几天后,在该抽查结果的备注栏中,神舟以及清华同方的产品被标注为“复查合格”。 初检不合格,复检却过关,究竟是初检“误杀率”太高?还是有其他原因?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记者多次联系上海质监局和电脑厂家,不仅没有得到答案,反被质监部门指责为“骚扰他们的工作”。 上海质监局:两周未得到回复 10月31日,记者致电上海市质监局联系采访,当时并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两周里,采访过程如此一波三折。 记者首先致电上海市质监局总机,接听人员请记者联系“新闻中心”,并给出一个电话。接听该电话的一位女士表示,采访应与中心赵姓负责人联系,但记者多次拨打这位负责人电话,却始终无人接听。再次联系后,那位女士要求记者传真记者证与采访提纲,并称会转交赵姓负责人,由其回复。随后的几日内,记者多次拨打两个电话,对方始终表示,负责人无暇回复。 11月7日,又一次拨打赵姓负责人电话未果后,记者不得不再次拨通新闻中心电话,这次最初那位接听的女士竟然称“你这样一直打来是骚扰我的工作。”记者表示该电话是质监局总机告知的新闻中心电话,并且经记者多次询问,总机均表示如欲联系采访只能拨打该电话。该女士听闻后,终于向记者解释了“辐射骚扰”的问题,称曾向发布“抽查结果”的同事了解情况,得到的结论是辐射骚扰如果积累到一定的量,可能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当记者进一步询问抽查不合格,复查却合格,消费者究竟该如何判断产品质量时,该女士又不耐烦地回答:“我觉得你作为记者,问得也太细了。” 记者多方打听后,终于获得赵姓负责人的手机,当记者告知对方于10月31日起便试图联系他时,赵姓负责人竟回答:“我的同事从来没有告诉过我这一情况!”他继而提出,要记者补充传真一张单位采访介绍信,“和记者证、身份证,一起盖上公章传来吧。这样七个工作日后才能给你回复。”11月8日,传真再次发出。 截止到发稿(11月10日),记者仍未收到任何回复。 神舟电脑:永远无人接听的总机 联系不到的还有神舟电脑。11月1日,记者拨打了其官网上公布的总机电话,但在同一日内拨打近10次均无人接听。随后,记者再次拨打官网上公布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回答,自己并非核心部门,如需了解产品是否合格的问题,仍需采访公司。“皮球”再度被踢回到总机,但在此后的一周内,记者多次拨打该号码,始终无人接听。 记者经过多方查找,终于从神舟电脑的上市招股书中发现一个联系电话,11月7日,该电话终于被打通。对方表示负责公关事务的是公司副总余军农,并让记者拨打总机代转,但总机电话仍无人接听。再次拨打前述电话后,接听者表示:“那我只能再给你一个余军农所在楼层的前台电话,你可以让他们转。” 这个前台电话终于打通了,当记者说明相关采访需求后,前台工作人员虽然确认余军农在公司,却拒绝为记者转接电话。费尽口舌之后,前台终于答应告知余军农记者的采访需求,由其决定是否接受采访。十几分钟后,记者再次拨打询问答案,结果却更加令人失望,接听电话的人却对记者表示,刚才接听者已然下班,并表示“余总肯定不在公司,他去出差了”,“余总也不负责这个事,他们搞错了”。 记者手记 质监局不应成为采访禁区 记者对质监局和神舟电脑的采访其实只有区区两个问题,一为辐射骚扰对人体的具体危害;二为“抽查不合格”、“复查合格”,消费者究竟该如何判断产品质量。简单的二个问题,却在长达二周的时间内,始终遭遇重重阻力,得不到有效回复。我们站在普通消费者的立场,真心地发出这样的疑问:产品为何合格,为何又不合格,应该是检测系统内部知道就可以的事,还是消费者应该清楚了解的事?既然公开这些抽查信息,为何不解释得更透明,反而要让消费者陷入前后不一的疑惑?既然提出“辐射骚扰”的危害,为何不多作解释,让消费者了解怎样避免危害? 媒体肩负社会责任,希望传达正确的有效信息,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却获得“这是骚扰我的工作”、“问得太细”的回复;记者基于信任相关部门的等待,最后收获的却是“同事从来没有告知”的回复。记者尚且得到如此对待,可想而知,普通消费者如欲了解同样的信息,又是何其困难? 至于第四次提交IPO上市申请的神舟电脑,是否该想一想,为何屡次冲刺均以失败告终?一家电话总机永远打不通的企业,如何获得投资人的信心?
(本文来源:IT时报 作者:忻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