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市回龙镇人,多是种菜好手。他们不怕辛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遥远的澳大利亚悉尼菜市场上站稳脚跟,有“悉尼菜农半高要”的美称。你知道吗?正是高要人的引种,让悉尼人认识和开始食用莲藕。而远在悉尼的高要人,最盼望的除了能有粤剧团到澳大利亚演出外,就是可以回家和家乡人团聚。
高要市回龙镇是著名的侨乡,镇里现有常住人口2.7万人,但海外侨胞多达3.6万人,其中的绝大部分旅居澳大利亚。他们很多人,在异乡,用勤劳的双手赚到第一桶金。
出发:
很多回龙人以种菜起家
回龙镇人闯荡澳大利亚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有关史料记载,1850年至1856年间,仅回龙镇就有300多户、3000多人到澳大利亚谋生,主要从事筑路、种胶、耕田、开矿、种菜等苦力工作。
由于早期移居澳大利亚的大多数回龙人文化水平较低,英语能力差,因而他们大多选择在澳大利亚种菜或者在中餐馆工作。而随着他们的后代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就业面随之宽广。
华人在澳种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每个种菜的回龙侨胞都倾向雇请乡亲帮忙。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回龙籍澳大利亚移民从事种菜工作。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高要人在澳大利亚菜农人数中占据绝对地位。据估计,华人种的菜目前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州)蔬菜供应市场的六成,而高要人更独占其中四成,所以有“悉尼菜农半高要”的美称。
有一组数据能说明高要回龙人对种菜这一工作的热情。据估算,在悉尼的3万多高要人中,有四成仍然在种菜,而这些人中又以回龙人居多。
辛苦:
每星期只有半天可以休息
在澳大利亚种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尽管澳大利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耕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可由机器代劳,但收菜还是要靠手工操作完成,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菜农们平日里起早贪黑、日晒雨淋,一天的工作量等于在国内的4天,每星期只有半天的休息时间。
通常有人认为出国工作只是年轻人的事。但今年72岁的高要市回龙镇黎槎村村民苏聚芬,1995年却以53岁的年纪来到悉尼。
他说,虽然对英语一窍不通,普通话也讲不好,但因为有老乡们照顾着,因此工作和生活上也没有太大的不便。他先在一家农场种菜,一天要工作12到14个小时,周薪最少1000澳元,相当于人民币6000元左右。但他每天早上5时就要起来,一直工作到晚上12时,只有下午3时到5时可以休息一下,主要的工作是种菜、摘菜、洗菜、装车。
转变:
种菜积累的资金开餐馆
凭借多年辛苦经营,回龙籍华侨华人在悉尼蔬菜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用种菜积累的资金,转营餐厅,创办回龙餐厅、星湖餐厅、肇华餐厅、高要餐厅等100多家。回龙人从事澳大利亚餐饮业的人数较多,一部分是中餐馆老板,一部分是打工者。相对菜园工作,餐馆的工作更为轻松一些。
苏聚芬后来到一家亲友开的中餐馆帮工,洗菜、切菜、帮厨师打下手,一天也要工作10个小时。现在他年纪大了,半休半做,周薪有400多澳元。
当地的中餐馆比较多,竞争压力大,不过粤菜还挺受欢迎。在当地的华人餐馆,甚至还能吃到从肇庆引种的莲藕。“以前,澳大利亚是没有莲藕的,是高要乡亲苏泰年1996年从肇庆、中山、斗门引种到澳大利亚的,还颇受这里人的欢迎。”
思念:
盼粤剧团到澳大利亚
工作是辛苦的,空闲时,在外打工的回龙人,很多会感到寂寞,很想念家乡。
苏聚芬说,闲下来的时间,他会去看电视、打麻将、打扑克。他那里可以看到中国各个地方的电视节目,唯独看不到广东台的节目,很遗憾。而国内的杂技团、曲艺团等艺术团体经常到澳大利亚演出,一般的票价要250澳元,上座率都不错,他们盼望着能有粤剧团到那里演出,缓解思乡之苦。
每逢过年过节,他们会到澳大利亚最大的“唐人街”。春节时那里到处是舞龙舞狮贴春联,端午节有粽子吃。不过放鞭炮管得很严,只有在墓园里才允许放。
苏鉴基是回龙镇为数不多出外打工后又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他说,“在那里除了睡觉时间是自己的,其余的时间都是老板的,挣得也不是很多。”他的话,道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后新一代年轻人的心声。
据悉,现在国内到澳大利亚的年轻人大都是去留学读书或者投资移民去的,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餐馆打工或种菜了。
(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