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冯海超 壮实的身材,零散的络腮胡,一款黑色短袖T恤,走在天寒地冻的北京室外,跟大家打招呼——早就知道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是个老顽童式的人物,但第一印象仍让人颇为震惊。 沃兹今年63岁。这个1975年创造了全世界第一台个人电脑“Apple I”的传奇工程师,2000年正式入选美国国家发明家名人堂。但在此后很多年里是以“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早期最重要的搭档”身份出现被人们提起的。 但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苹果公司远不是沃兹最自豪的部分,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在科技世界里折腾自己喜欢的东西——“顺便”改变世界。 在一位优秀工程师父亲的熏陶下,沃兹标准的拥有技术派的全部特性:低调、忠厚、执着于“黑客精神”。事实上“Apple I”完全是他业余鼓捣出来的玩意,当时他也没想到这个主板裸露在外、需连接电视机作为显示器、最大的内存只有32 Kb的印刷电路板意味着什么,还是乔布斯用“就算赔钱,至少我们这辈子拥有过一家公司”的理由说服了他,然后两人一起创办了苹果电脑公司。 苹果电脑获得了超出想象的成功,几年后上市时两人都已经身价过亿美元,但和很多故事一样,他们没能一直将革命友谊进行到底。 性格上,沃兹是自然随和,很多人喜欢他,他甚至曾在上市前把自己股票低价送给很多没有资格拿到股票的早期员工;而乔布斯则有时“像个魔鬼”,评价沃兹“幼稚不成熟”。此外在技术理念上,沃兹对于电子技术的观念是建立在可扩展、完全开放之上的,但极具控制欲的乔布斯对于这种想法不以为然,两人在“Apple II”的研发上分歧渐大。 此后不久,沃兹经历了一场飞机失事,造成了脑震荡乃至短暂失忆,大半年后才康复。再回来他发现苹果公司已经没有适合他的工作——苹果已经成了大公司,开始有了政治斗争,而他只对当一名工程师感兴趣。 再次离开苹果后,沃兹重读了大学、搞过电子音乐节、当了近十年小学电脑老师,也创办和加入了一些公司,继续搞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东西。这些东西涵盖了定位技术设备、双微处理器遥控器、掌上电脑、电信等领域。沃兹还在美剧《生活大爆炸》第4季中,客串出演了自己,生活“自由而惬意”。 直到今天,他仍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在沃兹下榻酒店房间的桌子上、地上,摆满了他前两天在北京中关村一带采购的新奇玩意:几袋子的激光笔,200块钱的智能手表,还有汉王的翻译笔这样的“中关村土特产”。 采访时,《英才》记者再次问他,在你眼中极客精神是什么? 沃兹回答:极客根本不关心别人对他的评论,得到主流的欣赏并不是极客所期待的。他们都是有独立性的,他们都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事情,坚信这个工作是有益,而且是会改变世界的。 也许没有沃兹,乔布斯会找到沃兹II、沃兹III,但是,也可能因此而根本没有创立任何一家公司。 教主改变世界,极客创造世界。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