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伊志刚 晚8点睡觉,凌晨3点起床,3点半出门,4点10分发车,这是杭州公交第24路车司机吴师傅每天的作息规律。就算过年,也雷打不动。 与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相比,这份时间表意味着很多放弃:比如,晚间黄金档基本告别娱乐,而清晨要挣脱好梦和热被窝。 但在吴师傅看来,这些放弃最终是值得的,因为它确保了他可以全力去做另一件事,“这样我才可以在空下来的半天里训练。” 46岁,离异,独自抚养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儿,这样一名公交司机,究竟在训练什么?这个自称连家人都不懂他的司机,有谁懂他的内心世界? 杭州城里开车最快的公交司机是谁?没比过,把安全行驶奉为行业信条的杭州公交也断不会搞这样的评比,但杭州城里骑车最快的公交司机是谁?吴师傅要说自己是第二,估计没人敢称第一。 吴师傅大名叫吴旭华,在骑车界,人人却叫他“绕道”。当普通骑友还只停留在健身拉风的层面,“绕道”已是这个圈子里为数不多靠参加比赛可以赚点奖金的业余顶尖高手,他甚至已有赞助商,常常替朝阳轮胎车队四处征战,可以减免部分参赛开销费用。去年挑战上海联赛大师组,他捧冠而归,更是奠定了杭州自行车骑友圈里的大哥地位。 上午10点,公交司机吴师傅下班,下午3点,他就变身为“绕道”骑车上路去“训练”了。而中午的几小时,是他极为珍视的休息时间。 “绕道”对骑车的痴迷程度,有例为证。他基本不看电影电视,也很少上网,目的就是为了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一天两小时保质保量的训练;他开公交车时小心翼翼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一出事故,下午训练就泡汤了”;他说自己骑车穿的鞋都是顶级的,一般都要几千块一双,而自己穿的衣服都是冒牌的,几年没添过新衣;一个年收入五六万元的公交司机,家里竟囤了六辆高配置的自行车,最贵的一辆公路车近5万元…… 上班开四轮车,下班骑两轮车—这就是吴旭华日复一日的“车轮上的人生”,尽管前者一度让他感到心情压抑。 如果不是顾及年迈双亲的要求,吴旭华说自己未必会继续握着公交车的方向盘,“他们总希望我有份稳定的工作,但其实这碗饭越来越难吃。公交车司机本来社会地位就低,公司管理制度又严,之所以选择继续,除了父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个特殊的作息时间让我每天下午有空去骑车。”正因如此,人们在一天中看到的吴旭华,呈现的生活状态截然不同。 开公交车的吴师傅,身穿制服,话不多,也不爱打听闲事。行车在路上,他从来不急不躁,一副好脾气,有人要超车,他就让道,选择跟车。 而出现在骑友面前的“绕道”,一身紧身骑行服勾勒出浑身精干的肌肉与线条。在骑行圈子里,他是最受欢迎的人之一。“朋友说喜欢跟我一起骑车,因为我的激情会带动他们。别人说我46岁老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自己老。”“绕道”说这话时,有掩不住的亢奋。生活中不爱较劲的他,骑上了自行车却突然被激发出藏在身体里的那股好胜心,哪怕是几秒都要锱铢必较。 “开了十多年公交车,生活规律跟以前的朋友已完全不同,所以圈子全换了,现在的朋友都是骑友。”切磋高手,点拨菜鸟,口若悬河,豪情勃发,在这个圈子里,当他是“绕道”时,他就是个发光体。 从2009年买第一辆自行车开始,花四年时间能把一件事做到绝大部分人的水准之上已足够有天赋,但“绕道”不承认自己在骑车上比别人天生更强,他将之归结于两个字“坚持”。正如他的绰号的由来:几年前他曾经迷上过跑山,有时难免迷失在西湖群山的崎岖山道中,“就算绕道也最终一定要绕回到目标”,那是一个他自己取给自己的名字,尽管朋友们善意地取笑—“用杭州话读起来更好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家里人从来不认可这种工作以外的执着。每次推车出门,他们总认为他是去“玩”,而实际上他认为自己是去“训练”。前几年玩自行车速降,他的年休假都在养伤;一个收入不高的公交司机,花近20万块钱买一堆自行车,光从这几点上讲,很难抱怨家人的不理解。
“我在家里从来不提训练二字,而实际上我有非常细致的训练计划,一周七天每天都不一样。我应该算是那些爱好者中目标比较明确的,就是以训练和参赛为主。”“绕道”说直到他捧回一张张比赛获奖证书,家人现在的态度也不过是“不反对”。 70多岁的老父眼里的“绕道”,最大的弱点竟然是“做事没有长性”,而“绕道”自我鉴定的唯一长处正是“坚持”,这南辕北辙的评价似乎说明了:凡是当初父亲让他坚持的事,比如读完电大,他不感兴趣就放弃了,而他一个猛子扎进去,像着魔一样迷恋着的,却是他内心真正喜欢和满足自己需求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