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刷和门锁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产品。很不幸,它们也卷入了所谓的“硬件智能化浪潮”。 在刚刚结束的CES 2014上,Kolibree展示了一款智能牙刷,它的功能十分“丰富多彩”——不仅能够记录用户刷牙的持续时间、哪些牙齿还没有刷到、牙龈是否被清理,甚至还能通过匹配手机应用里的游戏和成就解锁来“激励”用户保持刷牙习惯。可实际上,虽然我对让牙齿保持健康、洁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我实在无法明白为何要大费周章的将数据采集、游戏这么复杂的模式引入到这每天不到10分钟的清洁时间中来——即便它的数据抛物线再漂亮、监测识别度再准确,而我选择电动牙刷时所考虑的,还是它的舒适程度、清洁能力。 当然,也许对于一些低龄儿童而言,这种游戏和解锁奖励的方式能够督促他们去养成按时刷牙的习惯,但这与“智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再来看看门锁,它已经被不少人贴上了“智能家居第一道关卡”的标签。不久前,我曾体验过一款名为“科技侠”的蓝牙智能锁,也对诸如Lockitron、Smart Lock、Goji等同类产品有所了解。这些智能锁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其将“钥匙”电子化,变成了一个可发送、复制的虚拟权限。它看上去很酷,也似乎利用网络提升了便捷性,但实际效果却恰恰相反: 首先,单就“开门”这个动作而言,掏出手机来完成并不比用钥匙开锁来的便捷,况且人们还会经常遇到手机没电的状况;其次,复制钥匙、定时设置开锁权限等功能看起来性感,但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小概率需求,除了酒店等场景外,人们平时很难用上它们。而在人们选择和购买锁的最核心述求——安全性上,这些产品并没有任何优势。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门锁还是电动牙刷,如今大费周章的“智能化”并没有为其其核心功能进行加分,无非是一些无关用户痛痒的锦上添花。 再来看看被“智能化”最多的产品——手表。在我体验过几款市面上已销售的智能手表后,便打消了对这类产品购买的欲望。起先,我只是觉得这些智能手表还处于初期,输在了体验上:把Android直接搬上了更小的屏幕,手动连接WiFi、打字、输入密码都让人恼火。而如今,我发现千篇一律的外观和并不时尚的设计也是这些智能手表的软肋。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似乎很少有人考虑清楚:为什么人们需要一款智能手表? 在“时尚”和“时间”这两个手表的基本属性之外,“智能”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有这样一款能够时刻伴随人体的设备,不断的采集数据。换句话说,智能手表的基础模型实际上应当是一个带有时间显示功能的“智能手环”。可如今大部分的智能手表创业者,都一个劲的非要做出自己的定义——将一切难以操作的应用都拼命塞进狭小的屏幕,逼着用户抬着手臂去完成各种操作;要么就是主打“通话功能”,提出“无需再掏出手机”的概念,可实际上,但就这一点而言,一个蓝牙耳机就足够了,而且其操作方式也不会像把手表贴在脸上那样愚笨。 在想着把每个产品都“智能化”之前,创业者们应当想明白一个问题——这个产品本身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让用户“最痛”的需求在哪儿?智能化能否将其满足?我们渴望看到越来越多“聪明”的设备,能够将人体、空间、家庭环境都数据化,并由此提供一些有用的服务。但它也许永远不会被创业者煞费苦心贴上“智能”标签,智能在电子消费展上“大放异彩”的牙刷、门锁、洗脸器、浴盆助澡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