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钱红艳) 几根细细的塑料材料,经过3D打印就能打印出自己设计的作品。记者昨天从秦淮区教育局获悉,该区率先在中小学开展3D打印技术研究,目前已建立秦淮区“3D打印数字坊”,研究基地设在马府街小学。据悉,将3D打印技术引入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技能,今后该区还将在学校开设3D打印课程。 所谓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有报道称,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已经开设了3D打印课程。为顺应这一技术发展趋势,我市秦淮区率先尝试3D打印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目前该区在马府街小学已经设立“3D打印数字坊”,成立了研究团队,并对团队教师进行3D打印技术介绍、技能实践操作等课程培训。 记者在研究基地看到,通过3D打印出来的南瓜、雪花、小刀、飞机等作品,栩栩如生。“打印这些作品之前,需要运用电脑软件,设计出造型建模,这需要师生有一定创新意识。”该区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平时我们用的小刀比较锋利,并不适合孩子,老师就设计了学生用裁纸刀,通过3D打印后,塑料的小刀既可以用来裁纸,也没什么危险性。” 据悉,目前3D打印技术已经进入部分学校的校本研究课程。今后,秦淮区中小学校都将陆续开设3D打印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