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远 吴斯丹 王心馨 作为全球液晶面板产能扩张最快的地区,继日本DIC(迪爱生)之后,另一个全球液晶材料巨头德国默克集团(下称“默克”,MRK.NYSE)也在华设立工厂。按照规划,该中心试运营期间生产的第一批产品将于明年一季度交付顾客。 默克在上海设立的默克液晶中国中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液晶混合厂、液晶实验室和液晶中国业务中心。其中,液晶实验室早在2011年11月正式投用,而液晶混合厂则是其在亚洲继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后的第四个混合工厂。 业内人士介绍,液晶材料分为液晶中间体、单体和成品液晶(混晶),虽然只占液晶面板成本的约3.5%,但对液晶面板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液晶显示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由于液晶材料的制备技术垄断性较高,全球市场目前主要是由德国、日本主导;并被德国Merck(默克)、日本智索Chisso(CHISSO株式会社)和日本DIC(迪爱生)三家巨头控制。 默克功能性材料业务全球总裁葛华德(Walter Galinat)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从全球来看,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三个地方几乎没有新的LCD投资;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同业的全球需求增加基本都依赖于中国LCD的投资。 来自Display Search的预测数据显示,未来两年,中国大陆8.5代线产能(以投入基板数量计算)将从2013年四季度的每月25万片,上升到2015年四季度的每月67万片。这意味着两年内,中国8.5代线产能的增幅将超过260%,在全球8.5代线总产能中占比将从目前的19%提升至2015年四季度的39%。 “作为面板材料的下游企业,默克的中国客户如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等投资强劲。”默克化工液晶中国部门总经理谢东廷也向本报记者表示,他预期,随着越来越多客户新投资的实现,整个LED在中国的成长是相当惊人的。 由于人力成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等优势,且交货周期短,加之大陆液晶材料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比较完善,许多液晶材料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大陆。目前,国际三大液晶材料巨头都把目光投放到中国大陆市场。 除了前述默克,今年3月,IDC在青岛建设TFT液晶工厂项目,主要包括TFT液晶工厂和部分实验室,根据计划,该生产厂明年的产能将达到20吨液晶材料,实现产值3.5亿元人民币。而日本智索则选择在中国台湾投资,其中国台湾智索的年产能预计在120至150吨。 2012年大陆TFT液晶的需求量,按照满产预估约为90吨,考虑产品的切换以及稼动率等因素,实际液晶采购量应该在70吨左右。 经历前几年的低潮之后,面板市场在2013年回升明显。以大尺寸液晶面板为例,2013年1~4月,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总量达2.52亿片,较2012年同期出货上涨8.2%。从消费电子市场来看,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其他应用产品逐渐向高规格、低价位趋势发展,促发市场热销,对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市场红火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液晶材料巨头纷纷入华布局,是否会有投资过剩之嫌?“整体来看,中国本地的面板厂商对液晶材料的需求还在上升;特别是移动类、中小尺寸的面板材料。”京东方副总裁张宇向本报记者表示,国际巨头纷纷进驻中国,一是说明这里的确有市场,二是表明他们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 但是,业内也有观点认为,不乐观的需求增长与不断扩张的产能形成鲜明对比,结构性产能过剩的风险暗存。直接的短期表现即为以彩电为代表的消费市场减退。群智咨询的研究总监李亚琴向本报记者表示,第四季度中国品牌电视面板需求预计仍将同比下降6.4%,大陆面板要防止结构性产能过剩。 此外,AMOLED技术已经向液晶技术发起挑战,而夏普、JDI、三星、奇美电子、友达光电等日、韩、中国台湾面板企业都在积极发展下一代OLED显示技术,上游的液晶材料制造商也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本报记者王珍对此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