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董川峰 折叠电视、电脑、手机就要来了。此外,垃圾可变清洁能源、可修复中枢神经以及“人造血管”、“人造椎间盘”等,都是上海高校将在2013工博会上展出的新技术。 可制造180度折叠显示屏 目前,电视、电脑、手机屏幕都是硬邦邦的,而上海交大的研发人员却让它们变得柔软,可以折叠成一小块或者卷曲起来。上海交大物理与天文系陈险峰教授、陶海华博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紫外光、臭氧真空型设备,通过利用紫外光化学反应对石墨烯进行清洗和掺杂,使它成为一种透明导电材料,从而可制造出180度弯曲、折叠的电子显示屏。 陶海华博士介绍,石墨烯是人类用于发展柔性显示器的宝贵礼物,紫外光、臭氧真空设备通过控制氧气压强或引入其它气体,达到加速或者减缓光化学反应的目的,让石墨烯改性,成为制造可折叠显示屏的材料。据悉,目前该团队正积极探索与高科技产业公司的具体合作事宜。 研发人员介绍,折叠手机不久就能上市,而折叠电视机和电脑走入家庭还需一段时间。 水葫芦等可变生物质燃料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团队带来“生物质废弃物水热分解新技术”。这一技术可让秸秆、水葫芦等生物废弃质垃圾在水中分解,提取之后变为像石油那样的新型生物质燃料,成为新能源“替代者”。 复旦大学陈建民、张士成课题组研发出了生物废弃质的水热分解新技术,该技术将水作为介质,使生物废弃质进行化学反应。张士成介绍,在水热条件下,先把废弃物粉碎,在一定温度、压力和催化剂条件下让它们分解,转化成复杂的液体混合化合物。之后再将需要的部分提取出来。采用膜分离、柱层析等化工工艺,筛选出一系列组合工艺,制作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 “零感染”导管明年将上市 同济大学研发的“塑化蛋白纳米涂层医用导管”、“高仿真三维打印椎间盘”、“高仿真人造血管”等一系列医用技术产品,可以让老年性疾病临床治疗更有效。其中“塑化蛋白纳米涂层医用导管”明年就将上市,进入临床。 记者见到,这个涂了蛋白纳米层医用导管和普通的医用导管在外观上没什么区别。赵鹏博士介绍,现在很多病人外科手术后会用到导尿管,但使用过程中细菌感染的几率非常大,病人痛苦不堪。“塑化蛋白纳米涂层医用导管”以植物性蛋白为原材料,经特殊工艺制成纳米塑化蛋白保护膜涂层,能有效抑制临床上的细菌逆行感染,避免抗生素或药物涂层所带来的耐药性,让使用过程中细菌感染降到零,该产品还可用于气管插管等各类介入式医用导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