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指挥家于海(资料图)。 网易娱乐9月5日报道 在音乐厅里欣赏乐团表演时,我们常常会感叹音乐演奏的磅礴大气,团员配合的默契无间,但很容易就忽视那个站在乐团最前头、一直背对观众的指挥家。指挥家,需要对总谱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并把理解生动地传达给团员,因此,他必须是完美音乐家的诠释者,通过他,才能更好地把乐曲塑造成一个整体,演奏出最美妙的音色。现任解放军军乐团音乐总监于海,他是国家一级指挥,是中国军乐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之无愧的音乐家。 1970年,不满15岁的于海凭借他的努力和天赋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在此之前,于海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起初他对于音乐的学习和了解是以自己的摸索为主,但在那时,他的音乐天赋尽显,无论是竹笛、二胡、口琴,还是音乐简谱,他都无师自通。后来来到解放军军乐团之后,于海才开始正式地学习音乐,刚来到这,于海并不是很能适应,在离开县城之前,他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洋乐器,而他却被老师分配吹奏单簧管,他开始从基本的音乐素养学起,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他逐渐熟练地掌握演奏技巧,在之后的考核中,面对着三分之二的人都会被淘汰的残酷局面,于海成功地留下来了,从此开始了更加正规和紧张的院校学习,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现在。因此,身为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的于海,目前更加关注青少年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那些在边缘城县、没有条件学习的、但具有很好的音乐艺术天赋的青少年。在艺术教育上,于海是不遗余力的,他提出艺术素质的培养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呼吁更多的上级领导和社会人士投入到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建设工作中。 1978年,军乐团的领导决定让于海改学乐队指挥,他的人生又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凭着自己对音乐的执著和悟性以及他对乐队指挥的热爱,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于海的音乐知识日益全面,专业功底越发成熟,声音的辨别能力不断提高,指挥技术上的表现方式日臻成熟,这些都促使他很快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指挥家。同时,于海强调到指挥家应该是一个音乐团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所以对于一位优秀指挥家来说,组织和领导能力必不可少。 谈到于海的个人经历,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他参加过四代领导人检阅的国庆阅兵大典。1970年,作为当年联合军乐团最年轻的队员,于海面向毛主席站立的天安门城楼演奏单簧管;14年后,作为联合军乐团最年轻的分指挥,于海又一次站在了天安门广场,接受了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检阅;1999年50年国庆大阅兵时,他成为了当年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2009年,他的指挥棒再次亮相60年国庆大阅兵。这些时刻都是于海人生中十分荣耀的时刻,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在宣布“升国旗,奏国歌”时,音乐伴随着他的拍子奏出的那一刻,他感到万分激动和神圣。其中这两次总指挥,于海坦言1999年那一次是较为紧张的,他需要领导着一千多人的联合军乐团,在此之前,整个团队为了要达到准确无误的演奏,排练了无数次,做了无数次训练准备,这些的辛苦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宣布奏国歌时,全场肃静,他下拍子的一瞬间,升旗手就要作出动作,整个过程要求二者达到完全同步,因此,二者之间的配合是很有压力的,他的起拍必须十分准确。首次面对这么多的压力和挑战,于海凭着自己深厚的功底和沉着的心态,几乎完美地完成了整个过程,到了2009年,因为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成熟,他显得更为踏实。在大阅兵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的过程中,于海无论是在音乐素养、指挥水平、领导能力,还是在个人体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上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但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些的锻炼,在今后面对大型活动和重大场面时,甚至包括北京奥运会上指挥国歌演奏时,于海都是处之泰然、沉着冷静的,这将他艺术素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现在的指挥现状,于海表明指挥的要求越来越高,乐团也需要更多优秀的指挥,目前学指挥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的指挥人才缺乏。指挥需要的是全面素质的人才,专业素质和组织能力都尤为重要,在掌握全面的音乐理论的同时,心理素质和舞台经验必须与其达到同一个水平。于海认为乐队指挥是一门综合艺术,并且倡导指挥应该从乐队里寻找人才,好的指挥应该有乐队演奏的经验。 回首自己40年多年的音乐之路,现在的他,更加看重艺术价值的传承。于海大力呼吁传递艺术正能量,从事艺术的需要磨练、需要沉淀,不能只想着一夜成名的“快餐”文化。他也指出文化需要“快餐”,但不能过度的包装,并不反对娱乐化产业,但不能过度宣传。艺术价值的传承不仅仅是每个艺术从事者的使命,也是每个社会公民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