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家许学东。 网易娱乐8月19日报道 许学东老师是国内著名的扬琴演奏家,并且多次担任国家级的比赛评委,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在这条路上走得并不容易。 青年叙事第一曲——“童年”拥有美好回忆 许老师父亲在19岁时为了在建国前那个乱世年代生存下来加入了国民党,成了黄埔军校19期的学生,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影响了他一生,甚至是他家庭成员的一生,而他的母亲是满族的格格,当时他们是有极大的身份差距和肩负着不小的舆论压力,可是他的母亲就坚决选择了他的父亲,并在随后一起来到了塞外,也就是许学东先生从小长大的内蒙古包头市。可好景不长,父亲在许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身份问题被抓去劳改,整整17年,于是许老师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逐渐长大。母亲在当地的小学里做音乐老师,这也给予了许老师在音乐道路上最好的启蒙,于是他四岁开始学唱歌,六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那时候母亲认为学习一样乐器可以让当时十分调皮的他平静下来,可淘气如他,许老师仍然是每天逃课出去玩耍,但他仍旧坚持每天练琴。 七岁时,许老师加入到了少年宫接触到了京剧、舞蹈等等,也就在那时,少年宫的老师提出他的手不够大并且韧带不够松,建议许老师学打击乐比较好,从那开始,年幼的他开始自学成才,自己寻找感觉,在打击乐上开始摸索,一直到十岁时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了扬琴,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从此就与扬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许学老师在艺术这条道路上接触到了很多,几乎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包括相声、话剧、独唱、舞蹈、乐器、朗诵和指挥等等,那时他小小的年纪,却能称得上“乌兰牧骑式的人才”。谈到这段经历,许学东老师是满脸幸福的,他说,虽然那时他没有获得专业老师的手把手指导,可是他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艺术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并且明确到了自己喜欢艺术,也在磨练中从小就开始加强自己的舞台心理承受能力,许老师说,“如果我今天还有一点点小小成就,实际上就是那个时候的艺术积淀给到了帮助。”童年的生活虽然是清贫的,但是许老师那时在艺术的氛围下,他生活得很幸福。 青年叙事第二曲——“挫折”激励无限斗志 到了1977年,四人帮粉碎之后中国恢复了高考,那年中央音乐学院也恢复招生,许老师陪同他的一位发小来到北京考试,那时许老师只是来做他朋友的扬琴伴奏的。当年的中央音乐学院是11月份才开始招生的,9月份的时候,在一次巧合下,许老师的亲戚在一个电线杆上看到了中国歌舞团民乐队(即为现在的中央民族乐团)招生广告,于是他俩就过来试一试,结果在考试现场,许老师意外地被选中参加现场考试,他的现场即兴演奏获得了一个打击乐老师的肯定,就以一句“这个考生我要定了”的激动之语,眼前的这位15岁少年的命运开始改写。从此,许学东老师开始在民乐团里实习,他开始打打击乐,并与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和排练三个月,一直到12月初,日本首相访华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民乐团的一台为首相准备的演出即将在人民大会堂上演,那时要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演出的每个人的身份是需要政审的,有家庭历史问题的是不能够进去的,同时文化部的录取政审也由于家庭的历史问题不能通过,许老师的父亲历史遗留问题又摆上了台面,唯一能解决的是许老师需要写一份与父母断绝关系的申明书重新报到文化部才能有一线希望参加演出,可许老师并没有那么做,他选择放弃,回到了内蒙包头,这一次可以说对许老师的打击是不小的。 第二年,1978年,许老师在国家出台新政策中看到了希望,他再次来到北京,跑遍了北京的文艺团体,一直跑到了当时的空政歌舞团,可是造化弄人,他又是卡在了政审不合格问题上。可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当时的内蒙艺校为他打开了宽容的大门,回到内蒙艺校的他受到了很大的照顾,许老师也开始正式进入到专业系统的教育。两次的打击对于常人来说是十分可怕的,可能会让人一直萎靡不振,可许老师却没有,反而更是激发了他的无限斗志,他开始好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5点起床,5点到6点半基本功练习,6点半开始长跑,7点10分做广播体操,7点半早餐……每天许老师至少花六个小时来练琴,哪怕是练到半夜,他把除了文化课以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练琴上,那时的许老师克服了各种环境气候带来的困境,他也说那时是极度痛苦的,但是一想到过去的打击以及自己的将来,他就坚持下来了。许老师说,“如果我有今天被人们认可的成就,那是因为我比别人更刻苦。” 青年叙事第三曲——“希望”寄予更好发展 经历过这么多,现在的许学东老师是成功的,他经过挫折打击后,凭借自己的斗志狠狠地抓住了希望的尾巴,从而获得了现在的成就。在许老师的眼中,一位优秀的演奏家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很多,包括有:第一,在技术层面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在自己的这项乐器演奏中的技术练到一个最高点;第二,在艺术层面要有非常好的音乐感觉,要学会去超越自己的性格特征,音乐要求演奏家什么性格他就要表现出什么性格,并且要会演绎各种风格,无论哪种都能全面、自然、流利地去体现;第三,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文、史、哲以及自然社会科学应该是音乐人的知识结构基础,并且能够细致深入地分析和处理乐曲;第四,要有极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不受演出现场环境的影响,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出平时的水平;第五,要有自信优雅的舞台风貌,上台就要有亲切感,不能给观众带来距离感;第六,要学会感性和理性的高度融合,当演奏到情感最高潮时需要给观众带来如痴如醉的感受但必须有理智去把握好音乐处理的强弱快慢。许学东老师总结道,“一个好的演奏家既是音乐、情感的疯子,但也是理性的哲学家。”这就是许老师给予现在的演奏者们的美好希望。
另外,许学东老师也对未来民族音乐的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从民族器乐创作角度来说,会更趋向于无调性和理性化,会有更加专业的创作和更加抽象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方式的作品出现;其次,从表演角度来说,会出现更多乐器的结合,包括民族乐曲与电声的结合,与各种西洋乐器的结合,甚至是外国少数民族乐器的结合,表演方式会更加具有多样化、个性化;最后,许老师指出真正有价值的恰恰是民族室内乐而不是民族交响乐,他认为中国的民族室内乐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精神。 临别之时,我们看到现在如此潇洒和乐观的许老师时,何曾想到过在他36岁之前的人生曾经经历过那么多次的人生磨难,包括骨折、溺水、电打、车祸等等,在经历过这些之后,他比别人更早地看清了生与死,同时,现在的许老师能如此的洒脱就是因为他所热爱的音乐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