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区域置顶

      楼主: lieti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中国很少很少有人知道的历史真相!

        [复制链接]
      11
       楼主| lietian 发表于 25-12-2011 21:29:14
        子路个性率直、天真,而且好勇,在孔门诸贤中是很特殊的一位,第一次拜见孔子时,即头上插著雉羽,俨然一副武夫的模样,大有声势凌人之概。
          
          孔子问他:「有何喜好?」答说:「好长剑。」当时子路尚不觉得求学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孔子就对他开示了一段凡人皆不可不求学的道理,即「人君而无谏则失正,士而无教圌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士,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学。」是说人虽有基本的辨知能力,但须师友在旁时时辅正,方不致错失,且可进而成圣,即是求学的作用,开始子路仍疑惑不解,他说:「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像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经过特别修制,就能射圌入犀牛皮,如此,只要质地好,何必求学?孔子说「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虽然南山竹可射圌入皮革,如再加工制作,箭头磨利些,不是可以射得更深入吗?至此,子路深感佩服,方敬而受教,后来又经孔子的一番化导,而正式成为孔子弟子。由此,亦可见孔子教化的善巧及有教无类,由一位赳赳武夫,变成一位将相之才。
          
          子路外表虽是一个豪放不拘的粗汉子,而侍奉双亲却是无微不至,年轻时家贫,只能吃些藜藿之类的野菜,又须到百里外背米回来俸养父母,等父母过世后,才到南方楚国一带游宦,积了不少钱财,总算衣食无缺,可惜父母已死,每逢吃饭,就感叹说:「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这种肫然孝心,虽然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也是食不知味,所以孔子赞叹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而子路之可敬,更在他人虽穷而志不穷,虽穿破旧的汉服,与穿狐貉制成的汉服的高官贵人同立,并不觉得羞耻而逢迎卑屈,原因在他不忮不求,而能随时坦然自在。再说,贵重衣裳乃身外之物,故不在乎,重要在品德,所以他能「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朋友本来即有通财之义,而子路这种坦诚、慷慨之豪气,更是后人望尘莫及。
          
          子路在诸弟子中,除政事外,即以好勇闻名,主要原因在他个性的刚强及野朴,论语容:「喭。」、「子路行行如也。」、「野哉!由也。」等,虽然他很勇猛、伉直,但并不只是以力取人,子贡说他是:「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即他处於强弱之间,能不卑不亢,而且处事明理,不诬实情,又有政治军事之才,或许子路之勇,有时会超过些,孔子总是适时的调教,子路也能虚心受教,终於成为孔门大弟子之一。后来常随侍孔子身边,凡有侮慢之人,都不敢有恶言,所以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此外,子路也是一个极重信义之人,凡答应人之事,必定做到,论语载:「子路无宿诺。」而且他也是一个力行实践之人,又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听到孔子讲了好的道理,未能实行,怕再听到第二条,更来不及做,而且他「闻过则喜」,勇於改过,家语记载冉有告诉他,孔子批评他的音乐有不到之处,他听了就「自侮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孔子知道后说:「过而能改,其进矣!」由於他言出必行,深得当时人之信服,有一次叛臣小邾射,想把句绎县献给鲁国,希望鲁国不要出兵,只要子路答应作证,不须任何盟约,即刻就献出句,一句话竟可抵过千乘之国的盟约,子路之信诚,受当时人之推崇由此可知,但子路终究不为这种不义之人,做任何承诺,而鲁伐小邾亦非子路之力能阻止,故终究没答应,也因为他的一丝不苟,刚正不阿,孔子说他三言两语就可以决断官司,而不失公正,「片言折狱」正显示子路之果敢与明智。
          
          从事政治是子路真正的专长所在,他曾自信的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假如有一个能出千辆兵车的大国,夹在二大国之间,邻国正想用军队来侵略,国内又闹饥荒,子路去治理,只要三年,就能使百姓都能勇敢奋战,且知义方又有规矩。孔子也赞许子路的政治才能,说他:「千乘之国,可使其治其赋也。」后来他出任蒲邑大夫,果然经过三年,即政绩斐然,百姓皆能尽力耕种,而且洁爱不偷,故物庶民丰,孔子三称其善,觉得他政治办得很成功。
          
          春秋末年,三家把持政权,祭祀时常有不合礼之处,如不按时间祭祀,脸有倦怠,而陪祭的官又有跛脚倚物的,这都是大大的不恭敬,子路为季氏家宰,某日也参加祭祀,一开始就将程序处理得井井有条,一切按部就班,敬而能速,参加的人也不烦怠,孔子听了,赞叹说:「孰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孔子之用心,主要在国家百姓身上,其学说思想主要是政治学,所以子路在这方面的学习也特别用心,知道办事品德第一,得先修养自己,所以他常问的有:士—如何当一个真正的文武双全的人,成人—如何当一个人格成就之人,又问君子等等,不但问原则,还详细的追问细微之处,可见他求学的认真,后来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也随侍在侧,为孔子护法。
          
          子路一生,刚毅不挠,遇事义无反顾,最后死於卫国孔悝、蒯瞶之乱,临死仍不失君子本色,结缨而绝,虽死而其守死善道、能辨明伦之精神,至今千古传诵。当死讯传至鲁国时,孔子非常伤痛的说:「忆!天祝予!」祝,断也,孔子感叹说:是天要断了我的道啊!跟失去颜渊一样的哀伤。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鲁国卞人。少孔子九岁,是孔门十哲之一,属於政事科,曾任鲁国季氏家臣,及卫国蒲邑大夫,与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lietian 发表于 25-12-2011 21:29:59
        鲁迅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强汉、士晋、盛唐、富宋、刚明的国教都是道教。
          
          鲁迅这话是在洋历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中说的,该信收入《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洋历1976年版。
          
          汉密,又称唐密。史书记载,佛教在佛祖圆寂后五六百年左右产生了密宗,初期主要是各种咒法,后来逐渐形成以通过法圌身变化显现而悟道的一种修行方法。据说早在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僧人就已经有密法,比如佛图澄就很著名。后来在公元700多年的唐代,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号称开元三大士,所传之印度密宗开始流行,而后由中国僧人一行、惠果等继承,形成密宗流派,称唐密,再后来由日本僧人空海、最澄继承唐密而在日本分别开创的东密和台密传入日本。
          
          这些密法属于汉语系统,为区别于流行于藏、蒙、北印度和尼泊尔等地的藏语系统密宗(藏密),所以称汉密。
          
          中国的汉密至宋代以后由于战乱和藏密的发展而基本绝迹,在倭国则一直流传。满清末世和民国的时候,很多中国的和尚东渡倭国,重新学倭国的东密,使唐密一部分重新流传。
          
          满清酋长糠稀十三年,西鲁国攻打满清,八旗鞑圌子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打到酋长老巢了。酋长糠稀慌忙张圌贴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许诺退兵者封侯赐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请缨,奋勇杀败西鲁。不料得胜回来后,酋长糠稀却火烧少林寺,屠圌杀僧人
          
          满清的 糠稀 酋长实为 忘恩负义 残忍暴虐 之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lietian 发表于 25-12-2011 21:30:51
        大汉以儒治国,兵家击败凶奴.
          
          大唐以儒治国,兵家击败突厥.
          
          大宋以儒治国,兵家打死蒙鞑大汗,间接挽救了世界文明.
          
          有儒家精神,汉人兵家在世界上第一个杀跑了蒙鞑强盗.
          
          大明以儒治国,兵家横扫漠北,报大宋亡国之仇,为汉民圌族受的奇耻大辱报仇雪恨,蒙妖远逃,永无实力伤害中国。打得荷兰\葡萄牙\英国赔钱给明朝.
          
          忘了朱棣征大漠横扫北元的那份荣耀,却相信“农耕文化的懦弱性。”
          
          忘了大明国产红夷大炮令倭寇闻风丧胆的那份自豪,却相信“古中国无科学。”
          
          忘了“为官应直谏,为史应直书”的那份尊严,却相信“汉人奴性乃根深蒂固。”
          
          汉文化是包容的,但不是精神的垃圌圾桶。游牧民圌族的陋习竟然从此被“兼收并蓄”,难道不值得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lietian 发表于 25-12-2011 21:31:12
        屠四川的不是张献忠,是八旗鞑胤子。八旗鞑胤子无非是想栽赃张献忠,牢固他们对中国的统治。现在的明清史,尤其是明末清初史,早已被鞑胤子严重歪胤曲,但上面漏洞百出,不少学者都质疑甚至推胤翻了八旗鞑胤子对历史的歪胤曲。
          
          张献忠在四川称的王,人杀光了谁当张的臣民呢?这点常识都没有啊?
          
          杀光自己国家人谁给军队粮食?谁给军队补充兵源扩大自己实力呢?
          
          分明是张献忠在四川称完了帝,八旗鞑胤子过来屠胤城,和《帝国时代》杀对方农民的方法如出一辙 ~
          
          否则怎么能说的通呢?他没点脑子事能干哪么大么?一只队伍来了你所在的地方,杀光你亲朋好友和当地人你还会参军么
          
          张献忠战死后13年八旗鞑胤子才攻破成都,一个空城攻了13年啊!
          
          这谎言也有人信啊!
          
          记住!史书向来是由统治者编写的!看看小胤鬼胤子的新编教科书对华战争就知道历史书是最不可信的东西!
          
          洋历16胤44年张献忠再度入川
          
          洋历16胤46年张献忠抗击八旗鞑胤子时护卫四川百胤姓战死于西充
          
          洋历16胤49年八旗鞑胤子在四川的一份贼文:“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洋历1659年八旗鞑胤子彻底攻陷成都
          
          张献忠在四川守了三年战死,之后八旗鞑胤子入侵了十三年才得逞,这时四川真的没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poerererer 发表于 25-12-2011 21:31:13
      不错,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lietian 发表于 25-12-2011 21:31:40
          
          五四时期批判吃人的礼教,也即所谓在礼教的约束下,妇女只要有稍微违背礼法,就可能遭受羞辱,甚至被剥夺性命。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就描绘了祥林嫂因为嫁了两个丈夫,就遭受种种歧视,以至最后悲惨死去。
          
          可实际上,这种现象真是中国文化正常发展的结果吗?明朝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稍微看一些明人的记载以及当时通俗小说中所描绘的情形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
          
          “‘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此语虽得罪于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来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从人,原无定主。不但夫择妇,妇也择夫也。谓之人尽夫,亦可也”
          
          人尽可夫,在现在看来也是一句骂人的话,但在谢肇制的解释下,这句话却被赋予了一定程度上婚姻恋爱选择自圌由的意味,也就是男人固然可以选择自己老婆,妇女也可以选择自己丈夫。既然可以选择,那范围当然就大了,只要是个人,当然至少应该是没有血缘关系男人,都可以是丈夫。所以谓之人尽夫,亦可也
          
          五杂俎还有一段话是说
          
          “即今国家律令严于不孝不忠,而妇再适者无禁焉。淫者,罪止于杖而已,岂非以人情哉?抑亦厚望于士君子,而薄责于妇人女子也?”
          
          也就是按照大明法律,并不禁止妇女改嫁,对通奸的行为,处罚也很轻微。
          
          当时的普通百姓又如何呢?大家不妨看看明人编写的《三言二拍》,《喻世明言》里的第一个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的老婆王三巧在丈夫外出经商时,和别人勾搭成奸,蒋兴哥回来得知,并没有因此对王三巧如何打骂吵闹,相反只是自己伤心之余,写了休书,听凭王三巧改嫁。王三巧的父母也没有怎么责怪她,反而安慰她说“恁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姻,图个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王三巧真改嫁的时候,蒋兴哥不忘旧情还把十六个箱笼当陪嫁送给她。甚至后来两人因为不忘旧情还破镜重圆。
          
          说句实话这里不但看不到什么礼教吃人,而且当事人的态度似乎比现代人还开通。现在如果丈夫发现老婆在外偷情,那还不视为奇耻大辱?勃然大怒,恩断义绝,夫妻彼此视为仇敌估计是少不了的。就算离婚,恐怕也要为争夺财产闹得鸡飞狗跳。
          
          再看《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五卷《况太守断死孩儿》,讲的是大明宣德年间,一个丘姓人家,丘元吉,娶妻邵氏,夫妻两人非常相爱,丘元吉不幸病死,邵氏非常哀痛,发誓终身守
          结果怎么样?男方和女方的亲属,是看见她要守寡,非常高兴,大力怂恿吗?恰恰相反!非但不鼓励不支持,反而轮番上来劝说她不要守寡,“父母家因其年少,去后日长,劝他改嫁。叔公丘大胜,也叫阿妈来委曲譬喻他几番。那邵氏心如铁石,全不转移。……众人见他主意坚执,谁敢再去强他。自古云:‘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妇。’孤孀不是好守的。替邵氏从长计较,到不如明明改个丈夫,虽做不得上等之人,还不失为中等,不到得后来出丑。正是:作事必须踏实地,为人切莫务虚名。!”
          
          从这个描写来看,原来在大明,亲属对守寡的态度是不支持的。作者的态度,也分明是不支持寡妇守节的,所以才说“替邵氏从长计较,到不如明明改个丈夫”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的作者冯梦龙以年迈之躯抗清壮烈战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lietian 发表于 25-12-2011 21:32:05
        歧视妇女始于满清。作者:大明太医后裔刘弘章
          
          满清认为女人不是人,她们只是泄圌欲器、看家狗、生孩子的东西;满清让妇女穿旗袍,更是限制妇女进行体育锻炼、社会话动、体力劳动的枷锁;因此满清时代的妇女只能生孩子、围着锅台转、串门聊天,甚至不能辅导小孩子学习。
          
          而在满清以前有许多饱学的女子;例如,卓文君、蔡文姬、碧玉、侯夫人、苏蕙、步非烟、李清照等,尤其是南宋的朱淑真,有《断肠集》存世,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后。”、“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多么美妙的诗句!请注意,这个朱淑真是个通奸女子!不过,一个通奸女子的婚外偷情诗词也被记述,足见古人的宽容。
          
          也就是说,满清之前的妇女都是被允许学习文化的,甚至明朝的很多妓女也受到过很好的教育;但是满清不准女子读书。
          
          请注意,我们不能说封圌建社会歧视妇女,而是满清奴圌隶社会摧残女人;因此,我们大喊:“反对封圌建,解放妇女!”是可笑的;实际上,封圌建社会的女子很开放,她们不仅读书,而且还练武。
          
          也正是因为满清不准女子读书,更不准女子练武,所以满清末世被一个文盲的西太后统圌治得乱七八糟。
          
        满清认为女的不是人,她们只是泄圌欲器、看家狗、生孩子的东西。如今的旗袍下摆开绮直达屁圌股,好像能快步走;但是满清的旗袍下摆开绮不能超过半尺,女的穿了旗袍不能深呼吸、不能快步走、不能锻炼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louis518 发表于 25-12-2011 21:32:32
      dddddddddddddd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foxhound_82 发表于 25-12-2011 21:46:36
      风水轮流转啊。哪天可能又赚回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小飞侠科比 发表于 25-12-2011 22:32:17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