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 Adelaidehelp 联系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开启辅助访问
  •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要出国?不要犯傻了,先看这篇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白免 发表于 16-2-2015 00:38:47
    1533 0

    本内容为网友发布信息,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出国留学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大事,很多青年学子却对其意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要出国?请看看这篇资深留学规划师赵老师的好文,希望每个准留学生都有不会后悔的留学记忆。   






    这些年我一直专注文科类专业的申请。总体感觉,学习文科的学生情商相对较高,无论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还是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申请者相比都会出色一些。他们兴趣爱好广泛,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在国外环境下适应起来比较容易。但也许正是由于文科学生的感性,在我看来,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适合到国外去读书——他们的想法太“写意”,有些人的初衷或目标也与实际有很大偏差。造成这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很多申请者对中外不同的教育体制、现在的申请就业环境等等理解并不透彻,有些人只是了解了表面现象,有些人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



    虽然出国留学无所谓好坏,却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所以对待出国留学应该只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义无反顾,一种是直接放弃。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允许去试的,留学应该算作其中之一。不幸的是,现在抱着“无所谓”或者“试试看”的态度来找我的人越来越多,对留学现状有明显误解的人也不见减少。


    道不同不相与谋,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工作原则。因此每次接手一个学生,我首先关心的是他们的出国目的和态度,对我来说这是原则问题,也是以后所有工作的基础。一个咨询师只能为适合出国留学的人提供服务,并为他们找到适合的位置,这是真正的对学生负责。所以遇到理解有偏差的学生,我都会深入与他们交流,帮他们仔细分析出国留学的利弊关系、国外留学环境的最新形势等等,尽量帮他们纠偏,做出正确的选择。所幸在我接手的case中,大多数人都接纳了我的意见,很多人现在联系时,还向我当初的意见表达谢意。





    这几年来,我也有意把近些年总结的案例进行梳理,并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算作是我对申请者出国前应做思考的一个小结。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过后做出的决定才是经得住考验的。希望这一章的内容能给所有想出国的申请者一些启发。


    第一节出国留学:应放入人生坐标的理想


    如果说某件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出国留学绝对可以算作其中之一。然而面对此等“终身大事”,很多人花费的心思甚至不如一次暑期旅行计划。所以说到这里,我请再幽默的人也先严肃起来,至少严肃几分钟,把下面的内容看完。


    出国留学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自己的人生抱负、经济承受能力等等,不一而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全盘考虑后理清思路,才能明确目标,才能让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带着目的性。就像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线曲曲折折,但翻过的每一座山、渡过的每一条河、经历的每一场战斗,都是为了抵达陕北这样一个伟大目标。如果没有这个伟大目标的激励,这支队伍也很难克服千辛万苦一路走下去。所以出国前,要先明确自己的出国理想。“理想”是个非常有深度的词,它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至少有过很长时间思想积累形成的,一时兴起的“理想”只是想法,或者说只是个念头,很可能三五天后就扔到脑后不去想了。按照这样的态度去做人生规划,怎能不被人生扔到脑后?留学理想应该放进人生的坐标,只有这样,才能让申请过程的每一步都更加理性,做到为人生打基础,也能更好地鼓舞自己的信心。


    理工科、医科等学科的申请者一般都很理性,尤其到了研究生申请的阶段,大多数人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不少人在专业研究上已经有了一定深度,有些人在实验室有了自己的专利和研究成果。硬件条件具备了,很多人通过出国去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深一步的研究,并且为未来的职业做好了规划。且不管是主观上的喜好还是客观条件的限制,较为程式的学科属性和多年的学科积累都让他们为进一步深造打好了基础,留学申请水到渠成一般。所以我常常开玩笑地对负责理工等学科的同事说:“人家施肥除草抓虫子忙了几年,摘果子的时候你们才来。”


    相比较那些学科的申请,文科申请要更复杂。文科学子在专业广度上比较出色,毕竟文科专业比较触类旁通,选择面宽,未来发展变数也更多,然而这也让文科申请充满了不确定性。我经手过的很多案例都是中途要求换专业,一方面是由于跨专业可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很强的专业积累,也就没有了申请的束缚。从乐观角度看这些学生是行空的天马,从悲观角度看他们则是脱缰的野马,增加了太多不确定因素,给申请造成了很大麻烦。其实这也至少说明了他们的学术根基不够牢固,自己都没有和这个专业“死磕”的决心,怎么让你申请的学校去相信你?这些人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有点让人担心啊。


    咨询师最喜欢接手的学生,应该是能够清楚认知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且能为这个目标作了几年内详细的规划(当然这是理想状态)。能接手这样的案例,对留学咨询师而言工作会非常轻松,自己可以省去很多考察分析的工作,重心可以放在申请环节的准备上,非常容易获得好结果。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Branda是个非常有思想的学生,去哥大读SIPA是她的目标。良好的理工科背景、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历,所有这一切让她具备了出国申请非常优秀的先天条件。最让我欣赏的是,在申请时她有着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且对公共事务领域保持着非常高的热情。


    几次交流过后我就梳理出了工作重点:如何把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所经历的各种学习和实践经历有效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我们在PS中重点说明了为了什么要走出实验室而转到公共事务这个领域,并且非常诚恳地表明,我们是在参与了各种相关的实习和实践之后才树立的职业理想,决定投身于环境领域(或许延伸到化工、医药等)中的咨询事业。她的职业规划是通过从事行业分析师的职业,使更多的人对环境领域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然后,再以所在公司高级管理者的角色回国,将西方收获到的先进政策和技术“择其善者”尝试应用在中国市场上。


    就像准备好了一颗颗品相上乘的珍珠,串上这条红线后,一条精致的项链就完工了。Branda的材料完整、顺畅、含金量高,加以润色之后非常有说服力,获得好的结果自不必说。


    在申请过程中还有过一个插曲:Branda的家里为她应聘了一个军校助教的岗位,学校对她的条件也非常认可。在开展得比较顺畅的申请过程中,一条路突然变成了两个选择。在国内,去军校自然是一个非常稳妥的选择,有稳定的收入、优厚的福利待遇,明朗的发展空间,这一选择也会给Branda省去人生中可能会出现的很多麻烦,这是她父母最希望的结果。


    但在与Branda的交谈中,我能感到她对出国留学的渴望,她的信念依旧坚定。于是我约见了Branda的父母。两位老人说,孩子能够稳妥地工作,平平安安地去生活就是他们的愿望。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对他们说:“Branda是我遇见的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她喜欢挑战,在她眼里,平凡的生活就是浪费生命。同时她有过硬的条件和明确的自我主张,从我做咨询这些年来看,她是完全能适应国外生活的。我接触过很多与Branda同龄的孩子,与他们相比,如果留Branda在国内发展会非常可惜,出国留学肯定会给她一个非常光明的前途。我想你们肯定能支持她。”在我的劝说下,Branda的父母最后表示尊重孩子的选择。


    Branda现在还在哥大学习,在后来的交流中她庆幸自己出国留学的正确决定,她说:“我在这里学到了国内不会学到的知识,学习过程中我始终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我相信Branda将来会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Branda的案例让我想起了汪国真的诗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当然,作为咨询师不可避免要面对形形色色的申请者。实际工作中,很多申请者的想法却是不切实际的。有些申请者不了解国外的形势,凭借一时兴趣,根据自己的直觉或者同学曾经的选择,凭借一时耳闻就想当然决定申请某专业某学校,根本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和要申请学校、专业的客观情况。曾经一个学生,开始要申请教育,后来又要申请传媒,再转到心理,最后又落到经济上,几个月下来,各种了解和分析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最后都没有用上,让人颇为无奈。


    从我经过的案例看,申请过程一定要以始为终。在这里我想说的绝对一点儿,一般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申请结果也不会太理想,因为个人累积太浅薄,根本过不了学校那一关。


    还有一种情况是看似有深思熟虑的明确目的,这个目的却非常不切实际,建立其上的详细的职业规划也成了伪命题。

    我曾经有个学生,他对自己的北美之行早有详细的规划,要到某学校学习某某专业,然后留美工作,甚至工作后会达到一个怎样的生活水平他都有了自己的预期。我真为这个学生的阳光心态和详细规划而感动,但我告诉他,这个计划不是A计划,也不是B计划,而是个0计划。因为这个计划非常不现实,他对国外环境的了解还处于想当然的状态,至于工作定居之类的打算,对他来说都是不大可能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个0。幸好这位同学是个能够随机应变的聪明人,经过几次沟通,他接受了我为他量身定做的新的出国计划,并顺利成行,踏上了人生一段新的旅程。


    相比较以上两种情况,更糟糕的一个层次是对出国本身的无目的性。在他们眼里,第一目的是出国,第二目的才是学习,好像国内是个火坑,只要能跳出去就行,出国留学好像出国躲猫猫游戏,至于出国后学什么、未来怎么打算?先到了国外再从长计议吧!这些人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绝对的本末倒置。每当遇到这样的学生,我就知道又必须从端正目的这个环节开始工作了。比如下面的李同学:


    如果不是见过一些类似的申请者,第一次见面时,我真的会被李同学的负面情绪干扰。当时正在北京某大学读大二的他,就像一位旧社会走过来的老人,痛说革命家史一般向我倾诉命运对他的不公。李同学学习成绩出色,即使在北京四中这样的重点高中读书时,成绩依旧非常靠前。谁能想到这些优秀的积累却成了他后来的负担。


    高考过后,因为志愿的原因,他没有去成心仪的大学,很多人天堂般的大学生活,在他这里却成了梦魇的开始。上课、听报告、考试甚至谈恋爱,哪项似乎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心高气傲的他一直生活在不平衡的心理阴影下。周围所有的一切都让他不屑一顾,但自己又不得不生活在这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突然想到了出国,于是在网上搜到我的联系方式后,就来登门拜访了。


    我很耐心地听完了李同学的倾诉。能明显看出,诉苦之后,他的情绪好了很多。于是我有了第一反应,他更应该去拜访一下心理咨询师,或者一位有着丰富阅历的生活老师,至少不应该是留学咨询师。


    我问他什么时候做出了出国的决定,他回答说上个月;我问他有什么具体的申请意向,他随口列出了几个学校和专业,最后补充了雷人的一句:“只要能离开现在的环境,去哪里都行。

    我心里明白,必须要唱白脸了。我说:“很抱歉我帮不了你。因为你不是想出国,只是想逃避。”一句话凝固了现场的空气。我紧接着说,你现在这种状态,即使出了国,也只能把怨气带过去。你想,周围的人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你却没有方向和目标浑浑噩噩,这样对你来说会是更大的痛苦。我们只能帮你为梦想铺路,却无法为你安排一个梦想。美国也是一样,那里可以为你的梦想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却绝不负责为你找方向。


    最后,我帮他分析了他的条件,由于他还在大二,时间还勉强来得及,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自己制定准确的计划。我还对他说,出国学习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适合一些人,对另外一些人很可能并不适合。


    大三那年,他再次找到我,谈了一年来的思考和感受。听了他的介绍,我认为他可以规划留学申请了。如今的李同学已经学有所成并且在美国就业。在来信中,他感谢我让他用一年的时间去为自己的未来做思考。如今他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环境,也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有人曾经说,人生就是不断为自己错误的决定买单。我觉得在留学这件事上,如果稀里糊涂出去,可能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为之买单。


    第二节那层越来越“伤不起”的镀金


    出国镀金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几乎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但看着每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尤其是文科学子怀揣着镀金的梦想,向着国外掩杀而去,作为一个职业旁观者,我认为无论从人道主义角度还是从爱国主义角度,都有必要把这个话题拎出来。为了那么多应该去聆听的受众,我就索性来一次加点新料的炒冷饭。


    2009年,一个家境殷实的亲戚上门找我咨询。他的孩子在国内一所不知名的本科院校学习法律,快毕业了,想到美国读个研究生。按照他们的打算,出国读书可以锻炼一下语言能力,同时开阔一下国际视野,主要有了国外的文凭,将来在国内肯定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对方是长辈,我只能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意见。首先我重申,自己重点申请的法学院一般是TOP14,最差TOP30以内,我这个远房表弟的条件远远不够。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出国目的仅仅为了一个国外文凭,这是大忌。与其这样,不如在国内好好锤炼一下,多积累一些社会实践经验。最后我还专门叮嘱,千万别听中介的一面之词,他们总会把前途说成一片光明。


    但忠言终究逆耳,亲戚也拗不过孩子,找了一家中介公司。在中介“国外生活充满阳光”的美好描述下,孩子到了一所在国外比国内就读学校还不知名的学校。


    去年表弟毕业,原以为顶着“海归”的光环,也有国外的学位,在国内找工作轻而易举。谁承想回国半年多来,简历投了不少,面试也参加了不少,表弟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小公司从基层做起他看不上,大公司又看不上他。直到现在,表弟还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找工作的那段日子,表弟还联系过我。和他交谈时我才知道,刚开始他也是非常勤奋的,但在国外生活的那段时间里,由于主要生活在华人聚居区,身边朋友都是华人,平时说英语的机会很少,时间一长,认识的朋友多了,小圈子形成了,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玩玩闹闹,泡吧蹦迪,时不时逃课搞个party什么的。而且学校档次不高,要求也不严,小日子滋滋润润但也浑浑噩噩地就那么过去了。不仅如此,我发现那个小圈子对他的影响非常不好,他一直在和我强调当初一起的某某,现在通过关系在某单位工作,某某现在在家族企业已经当了副总等等。我为他联系一个经理助理的岗位,他连面试都没去。


    一次回家时遇见了我那位长辈亲戚,说起这件事他有说不出的悔恨:百八十万的投资打了水漂也就认了,但这几年却没有学到一技之长,拿了个文凭人家也不认,这么长时间依然在家里啃老不求上进,真让人着急。出国前表弟还能吃点苦,现在基本变成好吃懒做了,如果当初在国内踏踏实实干点专业工作,也许这几年也能成才了。


    这个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案例。以表弟当初的条件,应该从国内基础工作做起,年轻时多吃苦,一方面是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是磨练自己的心态。如果非要出国,就必须加强自律意识,尤其在学习氛围不好的环境下,一定要克制自己,尽量学到真才实学;如果没有做到学成归来,应该放下架子,从零做起。当然,这几步越往下越难走。表弟一败于出国决策,二败于国外自律,三败于归国心态,这其中哪一败都是非常严重的后果,何况这三者累加?如果想混日子,那么相比国内,国外的日子更容易把人给混了。


    近年来,迈出国门的学子越来越多,学成归来的海归也越来越多。《围城》里的方鸿渐还能通过“办证”途径搞到克莱登大学的文凭,在国内混个职位,如今这种运气很难再有了。在用人单位的眼里,国外的文凭已经不再是金光闪闪的金字招牌,更像是一张刮刮卡,而且好像中奖率还越来越低。


    这并不说明出国留学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正说明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加深,我们对海归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用人市场也越来越理性。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要有国际化站位。国外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知识宽度上的优势,这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同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必然是各企业追求的目标,这也必须要引进相应的国外资源。出国留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开阔知识面和视野,在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里,无论实践能力、表达能力都会有很大提升,所以出国留学是符合大趋势的,关键是真才实学。


    对国外留学生的认识肯定会经过盲目——理性——欢迎这样一个过程,现在留学领域很大的一个矛盾就是人们对其陈旧的理解与愈发理性的用人市场方面的矛盾,随着理性的评价标准逐渐形成并最终确立后,我认为市场需求还会对出国留学升级形成越来越紧迫的倒逼机制。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淘汰落后观念的时代。对留学来说,这是个涤荡盲目与浮躁的阶段,镀金这个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文科领域的衡量标准又非常多元化,一纸文凭评价一个人的情况更可能会抢先一步成为过去式。在理性浪潮的一遍遍冲刷下,镀上的金箔金粉很容易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但真正的金子却会越发光亮。


    我接触的学生中,很多家长在国内有着不错的基础,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够拿到文凭,凭借自己的关系就能够给孩子安排一个不错的未来。对此,我想借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那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当然,也许没有台词说的那么残酷,但出国留学这样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一定要慎之又慎才能决定。对镀金留学而言,说句难听点的话,就是掩耳盗铃。您可以帮孩子决定是否出国,但孩子终究要长大离开您的庇护。


    每当遇到以文凭为目的的咨询者,我一般都会有两个建议,实在不适合的就不去,要么在拿文凭的同时学到真才实学。其实美国有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那里不好好利用这一点,无异于暴殄天物。


    2010年我接到这样一个case。Lin毕业于国内一所211学校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在社会上工作了几年后,他对枯燥的工作有了些厌倦,由于依然向往学校生活,家庭条件也允许,在家里的支持下,他萌生了去国外读英语的想法,一方面为了散心,将来回国工作也能有语言优势。在交谈中我发现,Lin其实是个很勤奋务实的人。我帮Lin认真分析后,建议他读语言的同时,选择一门实用性强的专业学科,这样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在国外学到一技之长。通过后来的几次交流,我们结合Lin的学科背景和在酒店工作的经历,最终确定了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定位准确,Lin顺利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去年的时候Lin告诉我,国内几家顶级国际连锁酒店都邀请他加盟,主要看中了他的语言优势和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背景。Lin很感谢当时我为他做的分析,让他在国外几年的生活非常充实,也为回国重新工作充好了电。


    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某些出国的选择就不如留在国内。比如下面案例中的chen同学,虽然表面和Lin很相似,我却给了他截然相反的建议。


    传媒专业出身的chen同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省级电视台工作。工作几年后,激情渐渐消退,工作内容没有变化,资历尚浅,职位也没有提升,所有工作都变得索然无味。谈到出国计划时,他的思路很清晰,因为自己专业对口,又有几年的工作积累,去国外应该很好申请;有了海外求学的经历后,将来在国内肯定能让别人高看一眼,自己的地位就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很理解chen同学的心情,但我不赞同他出国的选择。首先以他的GT成绩,不大可能获得美国传媒类TOP50的录取结果,也就是说他的申请目标难度大,风险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的镀金思路简直是一种“鸵鸟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他的计划里,将来还想回电视台工作,这个思路我非常不理解,也不认同。这其中的变数太大了,到那个时候还能有位置吗?其实就传媒行业这种极其接地气的专业而言,针对他现在的情况,与其学习概念知识后参与实践,不如在单位里多积累资源,扎扎实实一步步往上走。我对他说,没有升职,也许是经验积累不够,也许是没有合适的机会,也许是自身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也许还有其他不可控的因素,但国外学历的因素我估计连1%都不到,你却偏偏把现在的平庸不受重用归罪于没有国外文凭。即使学成归来,一定能学以致用吗?学到的理念能被国内环境认可吗?要记住有时候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等于几?要听领导的指示。在国内,一个人的成功要靠自身的努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其他因素,想靠一张国外文凭去扫除在国内面对的障碍,真的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


    chen同学终究还是留在了原单位。前年他的工作已经有了变化,成了一个栏目组的负责人。虽然没有出国,也向自己的人生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当初迈出国门,读个非常一般的学校,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也许回国后连现在的职位也难寻觅呢,而且他的条件在国外也没有合适的选择,最终会进退两难。


    美国《华尔街日报》曝出了这样“耸人听闻”的数据:近七成的中国留学生从国外大学毕业后,马上回国或短期工作后回国,因为在美国基本站不住脚。20万的中国留美学生,绝大部分和一流大学不沾边,很多人是玩了几年,镀金都谈不上,顶多沾了点金粉。当年,美国不放钱学森回国,甚至直言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是对其综合实力的肯定。但现在的留学大军中,又有多少能达到钱学森的水平?盲目跟风留学海外,上个不入流的大学,甚至是野鸡大学,到时候花了大把银子,又荒废了光阴,悔之晚矣。


    文凭就是一张纸。在短时间内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时间长了,现实让他必须用自己的能力去证明这张文凭。身价的高低归根结底由市场说了算,在留学教育愈来愈大众化的趋势下,人们对海归的认识日趋理性,更加注重真才实学,想把海归身份当敲门砖,显然不靠谱。即使幸运蒙混过关,时间长了也会像南郭先生一样被人轰出来。智联招聘今年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超七成企业人力资源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曾几何时,“海龟”是骄子中的骄子,是财富和成功的代名词。近年来,不少海归创业梦不但没成,连就业岗位也成了问题,“海龟”变“海带”并不鲜见。海归看似贬值,实际上是现在海归身价的正常回归,因为不被录用的海归都大多是那些“金粉龟”。没有真才实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没有任何竞争力。世界是公平的,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奋斗,不可能拿钱买到。想凭借海归的光环获得超额的回报,这种侥幸心理误己误人。


    同样,对一部分人来说,出国留学不仅是浪费时间和钱财,还会错过在国内发展的好机会。我觉得中国国内虽然没有培养出乔布斯、盖茨、扎克伯格,但在我看来,这些能改变世界的人在中国可能只有被改变的份儿,甚至不一定能生存下去。企业管理的一代宗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只有中国人才能发展中国。我觉得这句话特别适合送给某些想“镀金”的申请者,出国留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国内只要肯努力,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第三节留学也是一桩生意


    中国正统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一件清高风雅的事情,与世俗的东西是隔绝的。也许正是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我见过很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宁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有位家长甚至和我说过“即使卖房卖地也在所不惜”这样惨烈的话。


    留学虽然是梦想,但梦想再亮,也要照进现实。谁都不是“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神人,学知识也不能忘了挣钱养家,在这一点上,出国留学也是一项投资,是一笔生意,应该考虑投资性价比。


    尤其作为文科申请者,投资回报周期会非常之长,如果专业选择不准,就业都是问题,收回留学的投资更是遥遥无期。即使学有所成,也不意味着在将来的生活上一劳永逸。如果为了留学而导致家庭“一夜致贫”,在等待投资回报的这段空白期,对整个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当遇到家里辛辛苦苦攒了几十万作为出国费用的申请者,我都劝他们要充分考虑,这笔钱花起来必须慎之又慎。


    相比较国内某些人对读书的不计成本,外国人算账很仔细。听听乔布斯的观点:“17年之后,我果然进了大学。但因为年幼无知,我选择了一所像斯坦福一样昂贵的大学。(笑声)我的父母都是工人,他们倾其所有资助我的学业。在6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样念下去究竟有什么用。当时,我的人生漫无目标,为了念书,还花光了父母毕生的积蓄,所以我决定退学。”——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美国人对教育投资非常理性,当乔布斯开始为啃老而纠结后,他终于放弃了学业。事实证明,他的放弃是正确的。当然,我并不是鼓励退学,我只想说,一定要理性看待留学。出国留学就像投资,和买一种基金理财产品是一个道理。

    美国大学的学费是很贵的,许多大学的学费动辄几万美元起,加之美国高昂的生活成本,每年几十万的开销自不必说。而且在很多学校,国际学生交纳的费用要比本州学生高。除了学费,在国外读书还需要支付其他的很多费用,杂费是向学校提供的服务费用,比如学校的一些设施、图书馆和参加的一些活动等。作为国际学生,学校还要专门办理医疗保险等,一干总总,都是需要用美刀去摆平的。加之近年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投资回报角度,尤其到北美这种成本高昂的区域,真的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Kevin是我前些年服务的一个学生,他来自中国西部某省,就读于大连某外国语学校。他的父母都是普通职员,家庭条件非常一般。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缘故吧,Kevin把算经济账放在了出国留学的第一步。他和我说,自己的梦想不是从平地开始,而是要从地下室起步往上走。他不想因为学费的事情再让父母去着急(这里我先点个赞),因此在选校时请我把学习成本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经过几轮筛选和对比,我们最终敲定了德州农工大学。2年的学费加上生活费,大约有35万元人民币,比大部分私立大学的费用要省一半,而且学校专业排名也很靠前。


    学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由于钱的因素降低申请目标的做法可取吗?其实这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毕竟每个人的条件都不同。而且有时由于钱的因素降低对学校的要求,却未必能少花钱,比如前30名的金融跟前50名的金融项目所花费大同小异。如果经济压力确实很大,那么因人而异,再考虑是换专业还是去香港,或者考虑个别1年的项目,或者考虑消费较低的城市。但只要问题在可控范围内,我绝对支持坚持梦想。


    Allan是我一个就读于哥大的学生,目前早已经从哥大毕业了。当初申请的时候,哥大高昂的学费和纽约不菲的生活成本也让他有些犹豫。他家庭条件一般,能够为他支付第一年30万的留学费用,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我对他说,任何梦想的实现都是有代价的,你只有寄希望于第二年争取奖学金,虽然有一定的风险,没有人能给你肯定的答案。你必须问自己,你有没有信心,是不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他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能够被哥大录取已经足以证明这一点。在登陆美国之后,Allan凭借自己的勤奋和优异成绩,拿到了绝大多数文科生可望不可即的奖学金,同时他挤出休息时间帮人做兼职。我也曾邀请他帮忙翻译一些文章,赚取一些生活费。在多方筹措中,他顺利完成了学业。


    国外的很多学校都会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这些信息一般会在招生说明中写出来。网站中学校也会把可勤工俭学或其他费用的信息公示出来,申请者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些信息。


    在金钱与理想的博弈中,一定要慎重,当然这种慎重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BBS提醒: 请避免提前支付订金、押金等任何费用,请与对方当面沟通,确认资质并看清条款。谨防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

    收藏收藏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其他网友还看了 ...

    登录发布 生活求助 搜索

    Copyright @ 2022 AdelaideBB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User Agreement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