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elina 于 14-9-2015 04:19 PM 编辑
澳大利亚统计局的《近期移民特征调查问卷》发现,新移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在于语言障碍,学历过于理论化,缺乏本地 工作经验,还有就是缺乏最容易被新移民忽略的澳洲职场文化。另近期非英语国家背景移民的失业率水平远高于其他西方英语国家背景移民。
那么华人拿到PR后一般都在干吗?真的都那么差么?还是都在洋人大公司高薪任职?以下是澳洲华人拿到PR后的几大类生活特征:
1、立刻回国
独立技术类(会计,IT,工程,法律等)移民可以通过各类加分拿到移民要求,因而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是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就可以拿到PR。
但是由于只是通过考雅思或翻译这类与求职无关的渠道拿PR,毕业后职场空档期远远大于半年,导致求职无果,所以很多人选择回国,有几个原因:
1. 拿到PR就是成果,回国休息一下 2. 觉得澳洲就业难,回国机会大 3. 逃避澳洲自己有学历有PR却失业的朋友聊天场面 4. 回国靠家里关系工作,部分人考虑将来再回澳洲求职
2、回国后又返澳
这类人比较纠结,澳洲呆了一段时间回国,但是国内各个方面发展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所有又回澳洲,一般为以下几个原因:
纠结第一阶段:澳洲返国内 1. 工作找找停停没进展,最后得出结论是国内机会更多 2. 工作太差没前途,最后得出结论是国内机会更多 3. 谈婚论嫁年龄却没有遇到合适伴侣(这类女生占绝大多数),最后得出结论是国内机会更多
纠结第二阶段:国内返澳州 回国后发现更是不尽人意,已经有PR了所以决定返澳,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国内太差的工作不愿意做,好的工作都要求3年以上海外工作经历,家里安排的职位不喜欢,最后得出结论原来还是得从澳洲开始 2. 国内工资低时间长人际关系复杂,最后得出结论是澳洲更好更轻松(中国毕业生年薪2万澳币算高帅富标准,这点澳洲4.5万澳币起步确实是好很多。) 3. 条件不匹配,人生观价值观不匹配,没有“眼缘”,海归男和海归女的年龄压力截然不同(这类女生占绝大多数),最后让很多回国“相亲”的海归们又回到了更让自己觉得舒服自在的澳洲寻找同类。
3、留澳求职
澳洲收入高,工作轻松,求职激烈程度和中国比几乎没有竞争,就是个养懒人的地方,而人又是个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的生物(有上进心的人除外),所以留下来的PR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有学历有PR打杂工(或者混着)。 反正是有身份了,可以跟周围没有PR的朋友炫耀一下。国内的朋友不了解详情也觉得有了海外身份就很厉害了,但是对谈论求职奋斗等话题很反感很回避。其实这类人是少数,大部分的华人比这样好很多。
2. 眼高手低且受国内价值观影响。 因为名校高学历,学习期间被反复灌输了“你不要出去打工,好好学习,家里不差钱”的思想。毕业后两高一无:大学排名高成绩高无社会经验。好工作竞争不上,普通工作不愿意做,转眼间职场有了大空档,最终不是变第一类就是第三类人,对职场奋斗等话题表示不屑或反感。
3. 大学讲英文少,工作经验不是国内就是华人企业。 毕业后找个华人企业工作没问题,主体华人老板也还是不错的,但是部分待遇差(有些连基本雇用法要求的super都没有),薪水低(现金支付没有合法保障),工作时间长(加班到很晚还没有职业前景)。这类人一般在工作前2-3年会主动积极地寻求洋人企业的工作机会,一旦没有人指明方向的话绝大部分人在3年以后会彻底放弃,会非常反感朋友聚会谈名校学历,谈好工作奋斗。
4. 求职受阻但是依然态度积极。 理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开餐馆,搞 清洁,做生意等各类发展方式。虽然说这个方向辛苦,浪费了学历,但是只要愿意投入,收入还是对得起自己的苦和累。这类人态度乐观,抗压性强,对当年的学历一般都是一笑了之。
5. 主流社会海外华人。 这类人大学不但努力学习,而且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基本都有过英文环境的打工或实习经历,更积极的一些人会参加各类短期求职培训班,毕业后务实,肯干,能迅速在职场起步。
四大会计事务所,银行,Telstra,IBM,Medicare等各大企业的亚洲人比例非常高,随处都能看到这类华人的身影。这类人基本在30岁之前可以达到底薪10万澳币的收入甚至更高,并且已经进入高薪高效灵活工作时间地点的状态。这类华人其实群体非常庞大,但是很低调。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吃过的苦,付出的额外金钱时间精力的投入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理解的,有时反而会被认为他们是在炫耀,导致其他几类移民心理不平衡,所以这些人很少会主动逢人便讲的成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一般都是用“运气好”一代而过。
不管大家拿到pr之后是留澳还是回国,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是最重要的,看自己适合在哪边生活发展,就努力的把那条路走下去吧!
|